第18部分 (第1/4页)
绝对零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你说我有多大?”王长山说:“不会超过16岁。”她笑起来了:“我要是真的才16岁就好了。喏,我姑娘都那么大了。”里面一个老太婆正在领着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玩耍。看起来,他们一家人吃住都在那个隔间里。女老板告诉我们,他们一家4口人,每月平均可以挣到2000来元。应该还是可以养家并有所积余的了。
突然又停电了,整个县城一下子沉入到了一片漆黑之中。女老板说:“我去点蜡烛。”我开玩笑说:“是呀,快点蜡烛,不然有人会偷你的东西。”这时,从铺子里面深处传来了一个少年的声音:“我们这里是没有小偷的,我们很穷,但不会有人偷东西。”蜡烛点亮了,我看到铺子里面有3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东看看西看看的。我还是开玩笑说:“我们会偷的。”那个说话的少年接上话说:“你们也不会偷。”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是有文化的人。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吗?中国的哪里?”我们说昆明。
不一会儿,电灯又亮了。那3个少年从里面转出来,到夹杂在乱货当中的学习用品那里拿起笔记本,问女老板价钱,老板说4块,他们说3块,老板让到3块5毛就再也不肯让步了,他们就每人出了3块5毛钱各自买了一本。王长山问道:“你们是学生吗?”那个讲话的少年相貌英俊,但善意的眼睛里还是饱含着那个地方的人特有的阴郁坚韧的目光,他穿着白布的短袖衫、大短裤和塑料拖鞋,一副少年老成、相当懂事的样子,他回答说:“是,我们是学生。”
他们是勐冒县中小学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当时,整个佤邦都还没有高中班学生,勐冒县两年前还只有初二班,没有初三班,初三学生已是这里的最高知识分子。就像前天鲍三惹局长对我说的一样:“你们中国要求公民的最低学历是初中,我们佤邦要求公民的最高学历是初中,太落后了呀。”问他们每个月要花多少学费,那个少年说,学费不交,但住校费,比如水费、电费,要由自己交,要交多少,他没法说清楚。
他们正要走开的时候,王长山说:“你们等一下。”他立即买了3本笔记本递给他们,“来,我送给你们每人一本笔记本,好好记日记,好好学习,啊!”他们很有礼貌,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叔叔!”走了一会儿,那个讲话的少年突然回来了,他稍稍有点紧张地问道:“叔叔,你们叫什么名字?能不能给我们留下你们的地址?”王长山说:“不用,不用,你们记住我们是中国人就是了,名字不用记,地址也不用记,只要你们好好地多记日记就行,以后努力争取当一个作家,好吧?啊?”他鞠了一个躬说:“那谢谢你们了。再见!”他有点恋恋不舍似的走进了黑暗里去。王长山眼里含了泪水,他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特别想要一本日记本,可是就是买不起,特别羡慕有日记本的同学。后来进了大学才有了日记本,那些日记本我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小孩很可怜的,本来就没有钱嘛。”
第十三章 在明明灭灭中进入时间隧道(5)
据介绍,勐冒境内的教育,以一定的形式和规模最早出现的是傣语经文寺庙教育。20世纪40年代,汉文学堂、私垫教育开始在西北部一些汉族村寨中出现。60年代后,佤语学堂开始陆续出现,但均为民众自行组织,由族群贤达管理,无任何教育管理行政机构。1972年8月北佤县成立后,县内部分区乡开始创办各类学校。1989年以后,由佤邦联合党中央统一领导全邦教育,号召全邦各族各界人民都来关心教育、发展教育,努力做到“科教兴邦”。
1995年3月1日,勐冒创办了县中小学,有教师8名,学生180名,开设中文、缅文两门课程。到2000年底,全县学校发展到121所,教师230多名,在校生7200多名。早期的私垫、学堂、学校的教书先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汉族居住区的私垫、学堂的教书先生多为本村里的识字人;二是来自中国或缅甸内地的识字人;三是来自当地驻军。缅共时期和和平建设时期,教师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人民军和联合军中有文化知识的官兵;二是来自当地民间中有文化知识的人;三是从邻近的中国招进,多为中文教师;四是由缅甸联邦政府派来,多为缅文教师,有少数英文教师和佤文教师。
勐冒县教师待遇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私垫、学堂的先生工资数额,以筹资多少而定,给钱给物都可以。工资发放时间按月、按季、按半年或年终发给,各地不一。军队创办的学校,由军人任教的,只享受军人待遇,无教学报酬。民间聘用的教师与早期的私垫学堂先生待遇
《穿越佤邦当当》 第1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