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8部分 (第1/4页)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N宜ツ甓嗖。�翟诓辉冈偃セ毓苏庑�5�壳耙渤鱿忠恍┮煜螅汗�ィ�啻毫降兀�槐鹗�辏�笠幻味�豢傻谩=窭夏旯麓Γ�谋谏���醇负趺客砻渭���氚谕岩沧霾坏健0凑彰孕诺乃捣ǎ�饪赡苁堑叵孪嗷嶂�冢�丫�辉读恕R虼耍�≡褚恍┎惶�谷烁猩说亩掀��鞘鋈缟稀R焉⒓�谄渌�淖种姓撸�辉僦馗础>褪钦庋�奈淖郑�乙残床幌氯チ恕�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闭上眼睛了,作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章,就这样结束了。

悼亡后的幻觉

妻子去世不久,他被宣布“解放”了。

渐渐地,处境也有了些好的转化。在原来的住所,又给他加了一间住房,光线也好了些。特别是,陆续发还了一些书籍器物,晚上他也可以看看书了,睡得也好一些了。

朋友们很关心他的生活问题。五十七岁的人,还十分需要一位生活中的伴侣。何况人也“解放”了,也有条件谈谈这个问题了。

北京的一位老朋友给他搭了桥,他和江西的一位女同志通起信来。这位朋友是部队作家,他们在晋察冀山地时曾一起工作,建立了融洽的战友关系。女同志姓张,比孙犁年轻十六岁。

这是一条“热线”:从1970年10月起,至1972年4月,孙犁每天一信,或两天一信,或一天两信,至1971年8月,光孙犁寄出的信,已达一百一十二封。这些信后来由他装订成册,共有五册,如果出版,该是一本很厚的“两地书”吧。

这就证明,他在身心方面并没有老,还很有“余热”。

结婚的事情终于提上了日程。但是儿女们反对,并且免不了啧有烦言。他不听。到后来,索性消极对抗:高卧床上,不起来,“破罐子破摔了”——他说。

他胜利了,结了婚。女同志在外省工作,不能进入天津。又是那位搭桥的老朋友建议,先调到孙犁的家乡安平县。随后,他们回到故乡。

在县招待所受了一些气:他的介绍信开的是“记者”,她的介绍信开的是“五七战士”。管招待所的一个主任模样的中年女人,神气活现,这两个名称,她都陌生。而且孙犁经过几年折腾,又一直劳动,穿着也不讲究,简直像个邋遢的农民,加之一路风尘,更透着几分晦气。张同志虽然年轻一些,也一直下放农村劳动,衣服很不入时。中年女人睥睨着他们,不只态度轻蔑,而且犯了疑心。

“我是你们的老乡,我就是本县人。”按照乡俗——亲不亲,故乡人,孙犁递过去表示友好的橄榄枝。

“现在谈不上这个!”中年女人冷冷地说。

“那我们到街上去找旅馆吧!”孙犁也火了。

“去吧!”中年女人断然说。

“我们先打一个电话。”还是张同志机灵,她抓起了手摇电话机。他们来时,带了老朋友给县领导的介绍信。电话打通了,中年女人也通了。他们终于住下来。

因为有老朋友的信,一位副县长接见他们,答应安排张的工作。

办完了该办的事,孙犁带张同志去参观抗日烈士纪念碑。费了好大劲,才在一片沼泽之地找到,而且只残留一座主碑,别的都埋在泥里了。他不免感慨世事沧桑,人物皆非;但仍指着主碑正面的“英风永续”四个大字,对张介绍说,是当年县委书记让他写的。他这样说的时候,自然有些自豪;但张好像没有注意去看,只催他抓紧时间,快回东辽城去。

()好看的txt电子书

后来,张同志并没有到安平县去工作,报社帮助她在天津和平区文化馆安排了工作。这样,他们就在天津生活了几年时间。他们的日子过得怎样?还是读读他的《幻觉》①吧,虽然这又是一篇“芸斋小说”。

他似乎部分地采用了《红楼梦》的笔意,所谓“幻觉”,是说他也做了一场梦。在梦中,也就是在幻觉中,一位女同志推门进来,走进了他的生活:“你感到孤独吗?”

“是的。”他据实回答。

“你应该到群众中去呀!”

《孙犁书籍赏析》 第3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