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6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是自己动笔所写的书里边最得力的两部书。《云门宗史话》是应佛源老和尚之嘱而写的,对整个禅宗云门一脉的盛衰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对云门禅法的切身体验;《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则是应净慧老和尚之嘱而作,算得上是我对赵州禅法的纯个人式的禅悟体验。

史:对了,传说您在上世纪90年代差一点就出家当了一个寺庙的方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冯学成 君子以正位凝命(6)

冯:这个事情很有传奇色彩。我在1988年编修《四川省宗教志》的时候,认识了乐至报国寺的离欲老和尚。离欲老和尚的一生非常传奇,他的师父思摩上人,人称“摩师爷”,行事怪异,说话颠三倒四,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是一个类似于济公和尚的人物,传说年寿高达两百余岁。我见到离欲老和尚时,他已经一百多岁高龄了,平时精神内敛,深不可测,偶尔抬眼看人,目光如电光一样射过来,令人不敢正视。每当有人去问佛法,老和尚都说:“莫妄想!”弄得问话者不知所措。我胆子大,爱东问西问,对老和尚只感到亲切,不感到害怕,老和尚对我也很好。1992年4月的一天晚上,108岁的离欲老和尚一切作息如常,却突然要求口述电报发往省佛协:“成都文殊院省佛协志编室张妙首:我欲病危,有寺庙经济重大事情商计,希你与冯学成速来。乐至报国寺离欲电。”我们一大早匆匆赶到报国寺,但老和尚已经坐化了。老和尚的弟子说要我们其中的一位来接他的班。当然首推张妙首。但他以年纪太大而一再推辞,要让我出家接班。那时候我刚结婚没几年,上有老下有小,而张妙首已经75岁了,没有任何家庭负累,结果我就跟县上的领导和老和尚的弟子们一起,不由分说硬把张妙首推上禅座,剃度出家,当了报国寺住持。他就是现在的昌臻法师,今年也已经九十多岁了。

孜孜不倦的国学行者

史:在2000年以前,您的影响几乎都是在佛学尤其是禅宗领域,但近年将重心转移到国学上来,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国学书院——龙江书院,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冯:按照佛教的说法,这也是时节因缘所至。其实我参学过的那么多老先生,尤其是本光法师,本身在国学上的功力就异常深厚,他的儒学是得了北大那一批老夫子的亲传。他常跟我们说儒家的“正心诚意”,就是禅宗的“###见性”。他当时教我们,是把儒、释、道打通了来讲的,着眼点就是要我们把国学的精华之处传承下来,说二三十年以后,国学肯定是要靠我们这批人继续发扬的。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学也的确有了复兴的迹象。这两年,复兴国学的呼声更是得到了从主流思想到民间社会的广泛认同。2000年的时候,成都一些教授办了一个经理学院,请我去讲国学经典,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后来在这批学员的鼓动下,我牵头办了个儒商学院。2004年初,我们把儒商学院的理念进行了修正,正式创建了成都龙江书院,我也就一头扎进传播国学中来了。

史:龙江书院这几年来影响日益扩大,它的教学特点和内容是怎样的呢?

冯:我在龙江书院的宗旨中,就明确了创办书院的目的,“是欲以三千年中华优秀之文化,陶铸当代社会精英,亦祈其能自觉运用和弘扬我中华文化”。凡是来书院听课的朋友,一概不收取任何费用,来去自由,日常事务除了两个专职的工作人员,都是由义工打理。从2004年成立到现在,书院系统地讲解了《论语》《易经》《大学》《中庸》《通书》《菜根谭》《老子》《庄子》《六祖坛经》等儒、释、道典籍。整理成文字已经有数百万字了,正由南方日报出版社陆续出版。同时,我给学员们立下了一个目标,就是国学的学修次第,第一是立志,第二是炼性,第三是开眼,第四就是致用。

史:您能详细谈谈这个学修次第吗?

冯:学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立志啊。立志就是我们价值观念的确立。在现在这样的物欲社会里,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什么。所以立什么志?立圣贤之志。中国传统文化号称五千年文明,这个文明有一个道统,有一个法统。这个道统、法统,就是孔夫子说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是历代圣贤一脉相承下来的。人的志向不高,作为就不行,志向的半径就决定了你智慧的半径,也决定了你道德的半径。炼性呢,我经常谈身心性命的修养和锻炼,本光法师就经常说要“随所在处,建立学处;随所在处,坚持学处”。这个学处是什么?就是“灵魂深处闹革命”,就是调理

《上世纪台湾百姓家庭影像》 第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