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14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报告,山中还有桃花源似的仙境哩,如果上面是写洞天福地的白昼景象,接下去的二句“石楼高处,夜夜啼猿”,便开始表示其夜间情景了。“石楼”,《嘉庆惠州府志·地理志》说罗浮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楼。二楼相去五里,其状如楼。有石门,俯视沧海,夜半见日出。”都知道,道家修炼常在夜间进行,这两句便说明了作者于夜深人静快要入功之际,忽听得山上高处石楼里,传来猿猴的阵阵哀叫声,使人感到山中天地特别显得荒古空旷,格外有一番野趣。“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看”为领字,领出下面三个三字句来;这三个三字句既是不甚严格的扇对,又在意义传达上为互文。就道家修炼的内省体验而言,也许这三句确实是形象地传达了他们入静止念后内在世界逐渐净明开扩的体验过程;亦即一种内省到的迷离惝恍的潜意识流程。不过,我们也不妨将此三句看作是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来写浮罗山的月下风光。其境界是:某位道家入夜之后,仍陶醉于罗浮山的美景,他临窗远眺,到了二更时候,明月从浮云缝中露出笑脸,三更时候更是云散天青,月光格外皎洁明朗,时间推移到了三更,天上圆月便慢慢淡化起来;至于山中景色,由于月光在不同更次有不同的亮度,可以想像得知,也有浓淡不同的变化,异景纷呈,引人入胜,心宁神怡。以上为上片,重点写了作者作为道家在罗浮山中修炼于日夜之所见及所感。

下片进一步拓展开去,作者叙写自己在罗浮山洞府中修炼,生活虽然清寒,然而精神却潇洒自在。“细草如氈,独枕空拳。”他睡时,以细草为氈,以拳头为枕,与颜回“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人生态度类似,在这里儒道就一脉相通了。甚至他还可“与山麋、野鹿同眠”,这表明他回归到大自然之后,竟能与野物相亲相狎,进入了道家所追求的无差别的“齐物”境界。“残霞未散,淡雾沉绵”:又一个山中早晨来临,看吧,东方天际的彩霞快要收敛殆尽,山间淡淡的云雾犹如缀在一起的层层絮棉,太阳即将从苍海中冉冉升起。此情此景,多么令人惬意啊!“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这是全词结语,意谓修真养性于此山中的道家们,实际上是有幸地来到了唐尧时的洞天福地,因而也会自我感到不是于汉朝修成的神仙,至少也是晋时的隐士逸人。如此写来,似乎罗浮山的时光竟然从宋代回流过去到了汉晋古代以至洪荒时期,读来真有一种超越感和飘举感。下片,在描述道家修炼生活和体验的同时,又更加广泛地表现了罗浮山的自然风光,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归结起来,此词极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归真返朴的宇宙观、自然观。这对于呼唤今时世人回归自然、爱护自然、拥抱自然及努力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无疑将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周子瑜)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道家不止与教内师友交往,同时也有不少尘俗中的朋友。此词,便是南宋著名道家葛长庚结合表现羁旅行役苦况而抒发挚友间的深厚情谊之什,读来很有人情味,非无人间烟火气可比。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突兀而起,引人关注;就其句型看,为写景对偶句,工整而流畅,绘出一幅由远而近层次分明的春暮山川图;而且如此山川景色,实为送行者和远行人佇立江岸之即目所见,故虽仅止写景而惜别之情已隐隐可见。紧接上一句“相留相送”,才把此词抒发离情的旨意点醒,并写出了送行者(即作者的挚友)对于远行人(即作者自己),先是“相留”而不可能才一直“相送”到了江岸,仅此四字已能见出他们朋友间的情谊是何等厚笃!“时见以燕语风墙”:写远行人因天色已晚,只好告别登舟、离岸远去,可身坐舱内,犹闻风樯之上双燕呢喃细语,似乎正替代着送行者还在谆谆叮嘱哩!这是化用杜甫《发潭州》“樯燕语留人”句意,特别显得深婉含蓄。下面“满目”三句进一步写作者即远行人独坐舱中之所见、所想、所行:“满目飞花万点”,即为他所到的两岸暮春景色,花飞花落春去也,怎不叫他愁肠万转呢?这正如北宋秦观《千秋岁》所写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回首故人千里”,即为他之所想,回头看看已离开送行者送别的江岸是很远了,大概足有千里以上吧,正是在这样夸张的描述

《宋词鉴赏辞典有没有特别薄的一本》 第1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