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打死也不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蟮哪谠谝蛩亍�
太平军首度攻陷武昌,便应北驱河南,直捣北京,当时河南清兵兵力不及太平军五十分之一。因估计错误,才会水陆两军直克南京,便在这里建立国都。以后几年所做的都是守卫战,北伐失败,西征也不成功。
诸王内讧,如李秀成所说:“误因东、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这两件事,就是犯了政略战略的错误和内乱,抵消了本身的力量。
此外,无可否认的,太平军的当胜而败,还有两项重大的外在因素。第一,洪秀全倡导不中不西的拜上帝教,终败于以维护名教而战的湘军,这证明了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容易为一部外来的《圣经》所推倒。第二,洪秀全奉上帝,和外来的传教士应声气相投,可是,这些传教士作为帝国主义的先锋,吝而不予太平天国大力的支持,反倒帮忙清廷,迎头痛击太平军。主要原因,完全是站在经济的利益上。因洪秀全禁运丝茶给外国,并全部拒贩洋货,这就和极力开辟东方市场的西方列强发生利害冲突。
如果没有以上的内外四个因素的存在,一部太平天国史很可能会全部改写的。
永远的反烟英雄林则徐(1)
林则徐: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是一位团结内部的天才大政治家,依照当时清朝的规矩,林则徐像能把周围的官僚团结起来,一丝不乱地协力抗英,的确非有一股号召力难以成事。
难以归类的政治家
一般来说,历史舞台上登场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类:一为鸽派,亦即维持现状派;一为鹰派,亦即改变现状派。前者的路线是柔软的,现实的;后者的路线是强硬的,理想的。也可以说,维持现状的主张者就是保守派,改变现状的主张者就是改革派。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十年之间,这一时期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人物,如林则徐这个人,就很难用上面的分类法来评定他是保守派抑改革派。
康熙(1662~722)、雍正(1723~35)、乾隆(1736~95),这三代的清朝治世,号称“三世之春”,是清朝的黄金时代。可是,乾隆统治后半期,纲纪紊乱,便渐渐由盛世转入衰世,他年轻时代是个明君,到了晚年却不足可道。尤其是在他全盛时期,兴师动众,大举征伐,固然振兴了国威,却搞得兵劳民疲,影响到下一代的大清命运。
乾隆帝退位后的半个世纪,清朝已欲振乏力,是明眼人看在眼里的,此即龚自珍所谓的“我有心灵动鬼神,却无福见乾隆春”。
像龚自珍能把当时清朝的由盛而衰看得很清楚的人,实在不多。大家讲不出道理来,总认为不知所以,国家的兴旺就一落千丈。当时欧洲产业革命的余震,已震撼到亚洲地区。列强的世界侵略矛头向东移射到了中国的心腹。
对于这种外来的压力,当时很少人能够体会出来。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所谓“外来的压力”,都是从长城以北进来的。这种北狄野蛮式的侵入,压迫中原已有几千年,大家耳熟能详。但讲到从海疆大门进来的外来压力,在林则徐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到。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无疑是个主张改变现状的人,属于改革派。但鸦片战争以后的林则徐,就很难一言为定了。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他目睹外来的压力,深抱“衰世之感”,忧虑国事日非,主张非加改革不可。可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满族大人,却是主张维持现状的为多。因为他们是以少数派来统治全中国的,即使再小的变革,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利的。他们和走钢索的人一样,最怕身边吹起微风,主张变革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就会成为眼中钉,欲拔之为快。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亲身体验真正的外来压力
林则徐是责任心很强的高级官僚,具备充分的改革派领袖的资质。在当时的官僚中,又是一位深懂外国事情的人物。在他江苏巡抚的任中,东印度公司的轮船阿玛斯托号违背禁令,强驶入港。林则徐在上海处理了这件事情,这是他第一次和外国交涉,并且成功地让阿玛斯托号驶出港外,没有引起其他的麻烦。
后来他任钦差大臣,被派赴广东执行鸦片的禁止进口。林则徐出于责任感,到达现地即埋首于文献的搜集,热中于外国事情的研究。在和英国的接触中,慢慢地亲身体验了真正的“外来的压力”。当然作为一个礼教体制出身的官僚,对外国的理解自有某种程度的局限。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林则徐做出的努力,已很难能可
《古今人物同框绘画》 第1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