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盛长林虎口夺食,争一地,谋一州 (第1/2页)
在下慕容龙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北境,宋辽两国平行交界,再往东北方,跨越长城往北,是辽国与其他北方游牧部落的争议领土,在辽国版图上没有,在大宋版图上依旧没有。 因为从宋辽签署檀渊之盟,划分两国交界时,这里实在是太过荒凉。那时候,大宋虽在太宗赵光义这位高粱河战神的执政之下,但大宋子民觉得辽国,契丹人,北方蛮夷。 而现在提到的这个地方,和这片土地上的部落民族,在当时被辽国的契丹人称作蛮夷,可见此处当时有点不适合人类居住,不适合生存繁衍之地的意思。 辽国向往大宋的文教盛世,大宋却心心念念想收回燕云十六州,而被两国都没放在心上的蛮夷之地,却有着一群彪悍的人在苦苦挣扎着,直到他们归化辽国的梦想破灭,又被打得几乎灭族后,恶梦才真正来临。 原本,他们往东面海可渔猎,往南定居可农耕,往北放马可游牧,往西战败只能“认爹”。以“金”为部落图腾的小部落,就像辽国的仆从军,每年上缴赋税都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在挣扎中也想尝尝做做主人的滋味儿,于是乎,他们将目标转向北地汉人和大宋逃民。 北地汉人和大宋子民属同根同源,虽为两国子民,但地处边境的百姓多有往来,贸易,通婚,在边境榷场做些以物易物的生意,都想将日子过好些。 北方不像江南的鱼米之乡,粮食一年才一熟,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吃食捉襟见肘,物资不够丰富,这也跟宋辽两国的土地兼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大宋逃民不光是失去土地的百姓,多为一些犯了大宋律法,又不想卖身为奴的倔强之人,他们更向往自由,来到这三不管的地界,如鱼得水。 北地汉人其实在辽国的统治之下也还过得去,辽国实行等同于大宋的科举制度,连辽国皇帝陛下耶律洪基,都曾在少年时到大宋游学,可见辽国想要文教盛世的来临,国策也向北地汉人倾斜了许多,做官,甚至当朝大相公都是对北地汉人开放的,没有歧视可言。 但辽国的两院制服制约了北地汉人的生存空间,南院一直奉行文臣治国,可北院把持超过一半的国家军队,屯田,与西夏,与丝绸之路上的小国征战,自然得时不时的向北地汉人开开刀。 这就导致一些北地汉人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理,远走家乡,于是乎,与大宋逃民在这三不管的地界“胜利会师”。起初的几十年里,北地汉人与大宋逃民一起开垦土地,小部落民族渔猎游牧也有收获,三方人马相处和谐,慢慢的,土地使用率提高,人口发展也喜人,通婚的,贸易的,都能和平共处。 但辽国北院契丹贵族的私军,开始不满足于战争带来的,日渐减少的红利,于是乎,本着“我是爹,我想敲打儿子”的心理,又有你归化,你的命,我来拿捏的高压手段,不断的给小部落民族增加赋税,而小部落民族的管理制度本就不完善,又向北地汉人和大宋逃民增加赋税,层层盘剥,一级压一级,最后崩盘了。 相比辽国北院的契丹贵族老爷们,小部落民族就像一个喝醉酒的醉汉,居然想将北地汉人和大宋逃民当成待宰羔羊,圈养起来,渔猎游牧发展趋势过缓。 那就把所有压力交给土地开垦,和粮食税收,这下子可把这群希望过太平日子的人们惹急了,于是乎以北地汉人为首,联合大宋逃民一起对抗小部落民族的小规模冲突不断。 小部落民族,现如今是两头受气,上面得对辽国北院契丹贵族们阿谀奉承,乞求降低赋税,下面又想用便宜“爹”的方法来统治善于农耕的北地汉人和大宋逃民。 本着你们回到故乡也不一定有这里过得好,不如忍一忍,把问题交给时间,也许明年北院契丹贵族,就不收这么多的赋税,也许明年好年景,地好种,我们渔猎不遇风浪,游牧不遇豺狼,大家都不容易。 可北地汉人和大宋逃民觉得,我们要是能做逆来顺受的老百姓的话,何苦来这北境苦寒之地过活?不能说,你们小部落民族钱不够缴纳赋税,就把我们当唯一的羊毛来薅吧? 现在这架势,你是提刀跟我们讲道理,讲的还是你们认为的道理,讲不通,羊毛都不要了,有要宰羊的势头!能忍?北地汉人虽为汉人,但我们的祖先跟契丹人打天下立国的时候,你们在哪? 大宋逃民虽在大宋时,是老百姓,可宋太祖陈桥兵变立国,宋太宗高粱河……咳咳,不提也罢,我们骨子里的血,没凉透呢!我们想做那杀人越货之人,你们小部落民族还能挡得住?于是乎几方人马拉开架势,整整打了几年不休。 锦,繁花似锦的锦,美好的愿望就像泡沫一样,破灭了,那个辽国传奇女子萧太后在弥留之际定下的新归化土地的名字“锦南州”。如今哪有向上发展的趋势,这里生活的人们就像被丢弃的孩子一般,没有神明眷顾,朝不保夕,危如累卵。那个在大唐时代,征战高句丽的必经之路上最为繁荣的地界,就
《知否知否大娘子的妈妈》 第17章 盛长林虎口夺食,争一地,谋一州(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