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部分 (第1/4页)

散发弄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钦饣鼓芩愀黾颐矗烤拖窀雎霉荨�

她突然又想到了自己的小儿子李宝森,宝森刚刚14岁,比他哥哥小三岁,现在才上小学六年级,而且自小就有心脏病,身体不好。她忽觉自己心咯噔一下,她知道心慌是因为自己的小儿子,是因为小儿子的未来。

她忙问:“这个插队政策是你们这一批,还是以后的学生都要插队?”

“现在还不清楚。”但在李宝成的母亲看来,这个政策恐怕要延续下去,如果小儿子也插队,身子不好,别出什么意外。她的脑里猛然闪过一句话:二丁抽一。也就是说古代当兵,有两个男孩的,只让一个男孩当兵,可以给家里留另一个伺候老人生活。

想到这,她自言自语的说:“我怕你弟弟过几天也要插队,他身体不好,那可”

李宝成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一间母亲提到弟弟,他也马上想到了二丁抽一方面的事,于是马上安慰母亲:“妈,别着急,我插队去宝森估计就不用去了,咱家里一共五个人,出去了三个还不留一个。”

母亲笑了笑。

李宝成接着说:“插队,我也要带头,我是班长,又是团员。虽说文化大革命了,我还是班长,还是团员啊。咱不是第一个报名插队,可也不能最后一个才去。何况,去那么多人,那里肯定也能生活下去,只要好好干,去哪也能闯出来。”

母亲听到了宝成的话,沉默了。隔了一会儿才说:“你决定去了?”

“决定了。”

“好。”母亲点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报名,转户口,准备行李。李宝成心里好像坦然了,因为文化革命这两三年,无所事事,他的心理一直是空荡荡的,现在要去插队了,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干新的事,他倒有一种像出征的感觉。

离开北京站的瞬间,李宝成见到母亲河弟弟在擦眼泪,他的泪也突然涌到眼眶,他使劲压住没让流下来。可是,夜深人静,他的泪怎么莫名其妙地流出了呢。“唉,真不争气!”

第二天早上,火车到了太原,停顿了几分钟后,又继续开往去忻县的路上。

知青们都已从睡梦中醒来,从车窗眺望外面的田野,由于夜里下了一场雪,外面只能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平原,和几个远处的,近处的几间,几十间或连成片的屋顶上盖着雪的房子。

“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什么也看不到,只能看到雪。”车厢里有人说道。“好像是平原,不是山地。”又有人安慰地说。

车行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忻县。

站台上沾满了欢迎的人们,敲锣打鼓,打着横幅,上面写着:欢迎北京知识青年来我县插队落户向北京知识青年学习,向北京知识青年致敬等话。

知青陆续下了火车,提着大包小包,排队出了火车站,跟着领队走了一里多路,来到县委党校。

县委党校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十几间教室,几间办公室,每间教室门的玻璃上都贴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人名,一间教室写有三十来个人名,知青们上前一看,找到自己名字后,就进了各自的教室。

教室的地上没有课桌和板凳,只有一排两三块砖头高架起的床板,一排排并列着,中间只有两尺的距离。

王大力手提肩挎两个包,找到有自己名字的教室,走进屋里,在一块床板上坐下。

他有些累,坐了一夜的火车,身子就所在那个几尺宽的地方,除了上厕所外,一窝就是十几个小时,太憋屈了。他把手提袋放到床板一头,手提袋里放着几件衣裤,软软和和的,头枕在手提袋上,一下在床板上躺了下来。

教室里陆续进来一些同学,王大力一看都是自己班里的,大家互相点点头,学着大力的样子也都躺了下来。

十几分钟后,有人在教室外喊:“领行李!”知青们的行李都是同火车托运的,大家就都出去把自己的行李领到教室,无非是一个被褥卷,一个小箱子。

大家都把被褥打开,铺好,镇上枕头,顿时舒服了许多。

屋角生有一个大火炉,有一米三四高,烟囱连着炉子,直直的从房顶捅出去,火呼呼地响着,把连着炉子半米高的厚厚的铁管子做的烟囱烧的通红。

“挺舒服啊。”有人叹着。

“要是不干活,在这住着,比北京也差不到哪去。”有人附和说。

可是不可能不干活啊,王大力想。来,就是插队,插队不可能在县城,是要下农村的,农村什么样,自己还不知道,过两天就知道

《插队到农村》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