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且石门兵力本来不足,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如今,想不到罗历戎竟送上门来。 眼疾手快的作战参谋余震,急忙从马袋子里取出地图,就地铺开。 浓重的夜色已经把夕阳的余辉吞噬殆尽,四周模模糊糊一片。借着马灯
微弱的光亮,耿飚迅速找到了新乐。 从电报的时间推算,敌人还在向前推进,再往前便是定县,定县是石门
与保定的中间点。 变化如此突然。
摆在他们面前的也是一个叉路口。 一条路,按原计划继续西进,跳出南北敌人夹击的包围圈,这是一条比
较平安的路,也是一条无所作为的路。 另一条路,调头向南,把罗历戎阻住、包围、吃掉。这是一条险象环生
的路,也是一条积极进取的路。 此刻,部队正在西进中,忽然调头向南,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怎么组织? 路上发生拥挤混乱怎么办?
遭敌空袭怎么办? 后勤供应接济不上怎么办? 各部队协同失调怎么办?
蒙在鼓里的敌人一旦清醒过来,尾随夹击怎么办? 胜利与失败离得那么近,就像一个物体和它的影子。 究竟走哪条路?
军情紧迫,不容徘徊。冥冥中,每个人似乎都能感觉到时间钟摆撞击心
壁发出的震颤。 此时此刻,对他们来讲,需要慎重,更需要果断;需要经验,更需要勇
气。
聂司令员电报上说得明白:相机处置。这里包含着信任,也包含着责任, 更包含着千军万马的命运。
面对这步可能大获全胜、也可能满盘皆输的险棋,杨得志、杨成武、耿
飚果断地做出了决定:部队调头向南,抓住罗历戎!打掉罗历戎!站在一边 的余震看了看表,从接到电报到做出决定前后仅用
了 20 分钟。
40 年后,当笔者坐进原国防部部长耿飚的会客室,这位建国 后虽不曾授衔、却始终保持着军人气质和风度的将军,回忆起当年叉路
口的一幕,依旧感慨万千。
“世间,无论多么有预见性的军事家,都不可能事先把战斗中发生的每 一个细节妙算准确。正如列宁所说,战争是一种形式繁多、差别万千、错综 复杂的事物。人类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 那么广阔的活动天地。正是由于战争的这种特殊性,所以打仗不能按谱而弄, 因为谱不能应变而变。“衡量一个指挥员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看他有没有 应变力。这种应变力也许表现出来的只是短暂的一瞬,却需要平日多方面的 积累,包括判断、推理、经验、知己知彼的程度,有时甚至还需要那么一点 灵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决心。
“事后也曾有人对我说,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你们三人只用了 20 分钟便 做出了决策,是不是太草率了。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衡量一个决策 是否草率,不应只从作出决定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我们是对战局形势进 行了缜密思考,对南下歼灭罗历戎的可行性做了周密计算后,才作出决定的。
《孙子兵法》在谈到决策时,特别强调要避免‘狐疑不决’、‘主将不一’、
‘机巧万端,失于迟后’。也就是说,决策者在关键时刻,绝不能犹豫不定,
意见不一。当时,我们所处的情况也不允许我们犹豫,不允许我们有过多的 思考,如果像现在这样,凡事都要研究研究、讨论讨论,恐怕晋察冀的那段 历史就要重写了。”
隐形战线
这封由聂荣臻拍给杨杨耿、披露罗历戎北进军情的绝密电报,其依据究 竟出自何处?早在初稿写作时,便引起过笔者浓厚的兴趣,但几经了解,说 法不一,悬殊甚大,又找不到确切的文字根据,便只好忍痛割爱。直到书籍 出版,心头仍残存着一丝隐隐的遗憾。偶有一日,笔者翻阅《中国老年报》, 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情报,抵得上十万兵马》,副标题——忆清 风店战役中的北平情报组。署名是离休老红军王文。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一口气读完。然而,在获得了某种满足之后,竟引 发了更多的不满足。文中的许多情节只不过提了个头,尚未展开,便掐断了。 强烈的探索欲激起了我深入采访的热情,我首先给《中国老年报》打电 话,询问作者的单位、地址,答复是:来稿太多,无法查找。我理解他们的 难处,因为我曾去过这家报社,在编辑部那小小的斗室里,从书柜到案头, 从窗台到地面,几乎堆的全是稿子,在
《石门开门》 第1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