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随便看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发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发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发生才奇怪。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正确,但不完全正确。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我们可以发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
《宋师傅煎饼技术骗局揭秘》 第1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