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5部分 (第1/4页)

指环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群,比如说有管理者、在北京这个城市里休闲的人、放风筝的,或带着孩子来度假的。但我还是很自然地拍摄一些外地来北京的人。我觉得从感情上来说,我和这些人有一种天然的融合吧。”①

贾樟柯的合作伙伴顾峥,则向我们介绍了《有一天,在北京》拍摄背景和具体运作过程:“1994年,……在一片电影商业化的呼喊声中,我们却要拍纪录片了。老贾对纪录片非常热衷,我和王宏伟在心里却有些打鼓。一方面第一次拍片有些紧张,另一方面事到临头又有些怀疑事情的价值。钱是老贾从山东一个广告公司找来的,他们来到北京出差,突然想拍一些北京街头的广告的资料,便来电影学院找人。这伙山东大汉在我们楼下找了半天也没人搭理他们,被贾樟柯碰上了。老贾没有像别人那样见人就觉得是骗子,大家聊了半天,互通姓名,谈好价格,对方便付了一千元定金。

第二章 银海学舟(9)

“跑上楼去,老贾两眼放光。王宏伟心算一遍,已经知道这些钱可以租两天摄像机。一天给客户拍资料,一天拍我们自己的东西。事情来得太突然,谁也不知道拍什么,最后决定到广场拍点东西,拍到什么算什么,拍了再说。三个人分好工,贾樟柯当导演,王宏伟当制片,我当副导演。这基本确定了我们以后在小组中的分工。去学院器材科租摄像机时,才想起还没有摄影师,我去宿舍里找了半天,正好摄影系90班的女同学朱炯没事,愿意帮我们忙,便一起去拍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选择天安门广场拍摄我们电影生涯的第一个镜头,没有任何具体的原因,这是心灵的选择。为客户干完活后,1994年5月26日,‘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终于开始了实际的拍摄行为。。dongdui。

“拍摄时间历时一天。天安门广场上,我们拍国旗班的士兵和一个修理草坪的园丁,拍合影留念的游人,也拍集体活动的少年。拍摄时受到许多器材上的限制,从学校租的M3是一种在80年代已被国外电视台淘汰的摄像机,摄录过程中没有一条声道留下完好的声音。制作后期时老贾干脆把同期声全拿掉,把整个影片铺了一层《瑜伽功》的音乐。最后,我们将这部影片取名为《有一天,在北京》。

“影片完成之后,我们迫不急待地拿给别人看。但没有想到,同学们看过纪录片以后都非常冷漠,几乎连批评的意见都没有。王宏伟和我像起初一样又一次怀疑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一群学习电影、热爱电影、‘懂’电影的学生中得不到任何反响(哪怕是批评的反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学院学生对电影认识只是故事片(movie),而不是电影(film)。贾樟柯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于是拿着那部十五分钟的短片,找了一台录像机放给各个宿舍的人看,可没有人对纪录片感兴趣,更没人对他的粗糙的美学感兴趣。大家认为拍纪录片是最简单的事情,到电影学院来就应该学一点复杂的技巧。”①

■5。雏燕初啼声轻扬

贾樟柯大学期间,拍摄了三部学生作品,除了上面所说的《有一天,在北京》之外,后来又拍两个故事短片,一个叫《小山回家》,另一个叫《嘟嘟》。《小山回家》在香港独立电影节得到大奖,贾樟柯就在那时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的制片人的李杰明、周强,还有所谓的贾氏“御用”摄影师余力为,他们后来成为贾樟柯创作小组的核心,他们决定一起拍电影。通过这几部电影,我们可以领略到贾樟柯“乳燕初啼”的风采。

贾樟柯是从1995年开始拍摄《小山回家》的。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现在看来,《小山回家》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被视为认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切入点”,它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

片子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用贾氏自己的话就是:“它确立了我的很多方向,比如我以后电影所关心的人群、我喜欢的电影拍摄风格,都在《小山回家》这部短片里有迹可循。当然它也是个很不完整、很幼稚的作品。但它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是我整个电影生涯的出发点。”①所以说,这部电影,对贾樟柯的专业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 银海学舟(10)

这里我们不妨追踪一下贾樟柯拍摄《小山回家》的经过:

拍完《有一天,在北京》这个短片之后,贾樟柯脑子就想拍部故事片,来描写那些从外地来北京工作的民工。

《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 第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