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徐州之战(上) (第1/2页)
文盲写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元至正十二年,右丞相脱脱率领大军镇压徐州李二起义。
以炮轰徐州城,城毁。
后在奎山脚下建立新城,并改名为武安城。
大明洪武年废武安城,在原址重建徐州城。
天启四年黄河决堤,徐州城被淹。
洪水许久不退。
不得不在城南二十里铺重建徐州城。
崇祯元年洪水退却,城内泥沙堆积无法清理。
时任兵备道唐焕在原址重建徐州城。
城墙周长九里,城高两丈三。
外有护城河,宽深各三丈。
城有四门,分别是东边的河清门,西面的通汴门,南面的迎恩门,北面的武宁门。
崇祯二十七年六月三十。
在抚宁侯朱国弼的指挥下,勤王军兵临徐州城下。
看着高耸的城墙,朱国弼下令并未攻城,而是直接包围了徐州。
在连续攻下扬州和淮安后,朱国弼的兵力已经由之前的三万增加至四万。
增加的兵力中既有沿途府州县的降兵,也有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
降兵只接受过守城的训练,并没有野战和攻城的经验。
百姓就更不用多说了,只能给勤王军提供浩大的声势,无法打攻坚战。
让他们攻城或者野战只会白白送死。
朱国弼虽然不介意让炮灰送死,但盲目送死只会减少兵力,削弱勤王军的士气。
所以他的办法是让降兵,百姓以包围徐州城。
扎营之后据守营寨与防守城池大同小异。
这对降兵和百姓来说并不难。
同时为了确保营寨不失,朱国弼还在营中留下了部分勤王军士兵。
安排妥当后,朱国弼亲率主力杀向黄河岸边。
明代黄河流经徐州,河道在徐州城北。
看着向城北移动的队伍,城墙上的扬州知府张煌言愣住了:“哎?叛军怎么走了?”
游击将军张名振看了眼城外的叛军军营,又看了看向城北移动的队伍说道:“看来叛军要围点打援了。”
“具体怎么打?”张煌言问。
张名振回答:“以老弱病残围困城池,以精锐部队据守黄河河岸,阻击我军援军!在围困时间增加且看不到援军的时候,很多人会被迫考虑投降。”
张煌言看着远方询问:“如果组织士兵出城攻击城外叛军的营寨呢?”
“在不知敌人虚实的情况下,强攻对方营寨绝非明智之举。”
“那就这么耗着?”
张名振重重吐出一口气:“当然不能耗着,即便不是明智之举,也要试上一试才行。”
结束谈话后,两人立刻找到徐州知州和徐州卫指挥使商量出城偷袭叛军营地。
徐州知州和徐州卫指挥使立刻摇头:“不行,绝不能出城。”
张煌言认真说道:“叛军主力已经前往黄河岸边防守,城外虚实未知。此时出城偷袭既能打探敌人虚实,又能杀伤敌军,有何不可?”
徐州卫指挥使说道:“城中只有数千兵力,且都是老弱病残。贸然出城不但会损兵折将,还会激怒叛军。不如坚守城池,等待援军。”
张煌言有些气愤:“援军如果迟迟不到呢?”
徐州知州拍着胸脯说道:“那就一直等,反正我已经命人将广运仓的粮食全都运进城中。多了不敢说,这些粮食完全够咱们吃年的。”
徐州知州这句话不但没有一丝一毫夸张的成分,相反还十分谨慎。
明代运河旁边有四个国家级的漕运粮仓。
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以及临清的临清仓。
广运仓有粮仓千间,最多时可储粮一百万石。
即便只有五十万石存量,也够城中军民吃上数年的了。
看着态度保守的徐州官员,张煌言和张名振很是无奈。
他们虽有官职在身,但并非当地的官员。
只能借地栖身,没办法指挥城中的兵马。
又劝了一会,徐州的官员还是不同意出城偷袭叛军营地。
到最后。
张煌言索性问道:“我是否可以招募城中军民出城偷袭叛军?”
徐州卫指挥使说道:“张大人可以招募百姓,但不能招募士兵。”
张煌言双手抱拳:“那好,我这就去招募百姓,希望两位大
《七天拯救世界》 第1259章 徐州之战(上)(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