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3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之黑穗旗,飘扬在华夏南北西东,无论怎样也是一桩伟业。

这个不屈不挠的国家,在2200年前就把郡县制行政管理推广至全部中土,几乎与现代国家无异,这才是赳赳老秦最神奇的地方!

“大一统”的政治,其实并非嬴政君臣首先提出,它的理论最早是出现在战国儒者所着的《尚书·禹贡》与《周礼》中。

这个政治理想,就是由历史的潜动力所催生的。

有了理想,就会有实践。

秦国,秦的历代君王,大秦的赳赳武夫,就是这个理想的最决绝的践行者。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个“秦始皇”(1)

嬴政实现了老秦人祖祖辈辈的梦想,从西陲出发,底定天下。现在的秦王嬴政,实际的控制权远超过周天子,也超过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三皇五帝。

这就是伟人,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惊人的前瞻意识。

他登基仅仅26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是后世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开创之功。在他统一华夏之前,“联合国”式的东周其实已经丧亡了28年。

历经28年的逐鹿、28年的烽烟,分裂的华夏终于被永远连接在了一起,并将矗立万世而不倒。

商周两朝是分封制,是松散邦联,而现在的秦国版图覆盖整个华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封国了。

蛹化为蝶——国号未变,但实质变了。

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就是嬴政。

扫平六国后,嬴政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正名”。他给丞相、御史下了一道谕令说:“天下大定,今名号不定,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是呀,秦王还能再叫秦王吗?名不正则言不顺,再叫“秦王”岂不是将来有退回关中去的危险?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受命,与70位博士商量了几天,提出一个方案:叫“泰皇”最好。他们认为,上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这“泰皇”,就是人皇。

对这个方案,嬴政甚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名超五帝,叫一个泰皇哪成?于是下令:“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皇帝”这个词,最早在《尚书》里就有过,但不是嬴政的这个概念。因此嬴政所提出的皇帝名号以及对皇帝身份的神化,都是首创。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皇帝传世怎么传?

第一皇帝嬴政,索性给臣下交代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今后就不要用谥法了,免去“惠文”“庄襄”之类的啰唆,“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样,他本人当然就被叫做“始皇帝”。

这真是超级现代派的思维。

始皇帝嬴政,刚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开天辟地的大帝国,乐观得很;臣子们更不敢去细想“无穷”是怎么个无穷法。君臣的喜悦之情,从这世系的规定就可以看出来。如果秦始皇的憧憬能够实现,到清末也还是“秦三百五十世”左右,想想“万世”是什么样子,就连现代人也要犯晕!

谥法缘于周朝,废除谥法也是嬴政的独创。他认为,君王死后,由儿子和大臣给先王议一个尊号,带有评价的性质,是为大不敬,犯了“子议父,臣议君”的错误,今后,掰着指头数数儿就行了。

皇帝既然是前所未有,天下独一,那么皇帝的自称也要独尊。以前周天子或诸侯自称,说“我”的时候,就说“余一人(我一个)”、“寡人(寡德之人)”,都有点谦虚的意思在内。而秦始皇不同了,从今往后皇帝要自称为“朕”。以前这个“朕”字,也就是“我”的意思,不论贵贱谁都能用,今后它的知识产权只属于皇帝了。

皇帝下达命令,叫做“制”或“诏”;臣子上书,叫做“奏”。上奏文件中,凡是遇到“始皇帝”或“皇帝”一词,就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书写是竖着写,如何能容许别的字压在“皇帝”二字头上?

皇帝的名字也不能再提了,嬴政的名字叫政,那么凡是叫“正”的地名,都得改名叫“端”。皇帝的父亲庄襄王名叫子楚,楚国虽然已经灭了,文献也都得改叫“荆国”。

这套神化皇帝的礼仪,除了谥法在秦亡以后立即被汉朝恢复外,其他的大多被汉朝承袭,传至后代。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甚至固化为一种文化习惯,不论衙门大小,最高的头儿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且潜意识里希望最好把官职传至万世。

秦始皇的天下是靠武力所得,但他可不是武夫,知道权力的

《大秦究竟多彪悍电子书》 第3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