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代诗人刘方平一首《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主题、情景都与此词相类似,而比较起来,此词抒情笔触更为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摇曳多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王俨思)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在不长的篇幅里。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因为是晴天,没有浮云障目,极目远眺,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一同延伸到遥远的地方,无边无际,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浑然一碧,似乎融进了无限浩渺的碧色海洋里,境界开阔。“垂”,能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就是如此。
“楼前芳草接天涯。”楼前碧色的芳草随着旷野伸向遥远的地方,伸向天涯。“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在古典诗词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杨柳一样与离别有密切的关系,最早来自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后主更进一步把离恨比喻为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远在斜阳外,其实都与“芳草接天涯”意思相近。周邦彦将前人诗句灵活化用,便成新词。读着“楼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乡情旅思也随着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了。情思绵邈,无限低回。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自己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古人的思乡离恨旅愁多因登高、登楼而愈趋强烈,王粲登楼而思故土,杜甫有“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之叹,范仲淹也告诫自己:“明月楼高休独倚。”(《渔家傲》)欧阳修也体贴对方的心情。劝慰说:“楼高莫近危栏倚。”上述诸人的诗句、词句都紧接着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的说明。而此词写到“劝君莫上最高梯”,即作为上片歇拍,不多作说明,点到即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写因暮春景色而引起乡愁客思。“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这两句都点明时间特点,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胜惆怅,更何况林外子规还在声声唤“不如归去!”其声凄苦,羁旅之人听了更加引起无限乡思。“忍听林表杜鹃啼”,“忍听”,实际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穴处点明。回头再思索“劝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来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上文的碧天、芳草、绿竹、落花等物象对词中主人公情绪上的触媒作用也不言自明了。
这首的主题很普通,无什么特殊处,而作者写来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将广阔的空间与推移的时间交相为用,抒写曲折有致,含蓄委婉。强焕云:“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用来评价这首词也颇恰当。(王俨思)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古代妇女,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终日闲居闺中,无所事事。人闲着,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伤春恨别,闺怨闺情,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开始,首先刻画这位思妇的外貌。“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以青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前人诗词中也常有,例如冯延巳《鹊踏枝》:“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但这只是客观的描写,美成在这首词中用了“争秀”二字,是说女子的眉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df百度网盘》 第2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