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3页)
指点迷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俗拥堋薄J�志狡鹊匕玖税肽曛�螅��诜芍鞫��笞�匠踔腥慰巍�
站在16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否则,今天的袁腾飞很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初中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因此,教学压力也比高中阶段小了很多。满以为教初中学生不过是“小菜一碟”的袁腾飞很快就发现,初中历史课不是那么好教的。学生非常反感袁老师一本正经的“政治宣教”,他们要么写其他学科的作业,要么私下嬉笑打闹,整个课堂乱作一团。不巧的是,袁腾飞上课的教室又靠近校长办公室。他担心,长此以往,自己的饭碗恐怕不保。
是需要改变了。但是,该怎么改变?内容还是形式?袁腾飞一时也没想太明白。他念大学时就喜欢读非专业的闲书,又比较善于讲故事(北京话叫做能侃),于是便试着把枯燥的课本知识丰富起来变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没想到这一改变很快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袁腾飞也渐渐确定了自己的讲课风格。
此时的袁腾飞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一不留意竟然回到了中断已久的历史叙事传统上来。事实上,中国史学曾经有着数千年的叙事传统,从《尚书》到《春秋》,从《史记》到《清史稿》都以叙事见长。正如宋代史学家郑樵评价《史记》所言:“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后近百年来,“史论本位”日趋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价值观,从而使史学与既有的叙事本位传统渐行渐远。
好在,当袁腾飞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史学危机”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部分史学家借鉴中国古代史学和当代西方史学的叙事传统,陆续推出了一些以叙事为本位的史学著作或翻译作品。大学时代的袁腾飞并不喜欢专业课老师的陈词滥调。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文科阅览室,埋头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这里面既有古代的史学经典,也有新史学的著作。
后来,新史学著作层出不穷,而袁腾飞的阅读习惯也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这一切使得他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渐行渐远。
■ 抉择
教完一轮初中以后,袁腾飞重新回到了高中的讲台。三年前的问题又一次横在袁腾飞面前:是照本宣科应对高考,还是还原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从逻辑上讲,学生具备良好的史学素养自然能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是,此时的历史教材仍然以史论为本位,确切地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本位,完全不是袁腾飞所理解的以还原历史为旨归的叙事史学。
袁老师为什么这样火(2)
受困扰的又何止是袁腾飞一个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教科书制度。全国只有一套课程计划、一套教材。从1998年起,上海在为期十年的“一期教改”结束后,启动了“二期教改”,以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为首的历史编写组以竞标方式,获得了“二期课改”历史教材的编写权,历时八年完成这套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然而,这套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课程方案和《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的历史教材,被一些学者和机构批评为“淡化意识形态”。最后,这套通过了上海“课改办”的审查,试用3年,并在上海全面正式投入使用一年的教材,在2006年被上海市教委停止使用。这一事件背后,是中学历史教材改革举步维艰的缩影。
不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考命题不再考察所谓性质、意义等纯粹意识形态的问题。这也松开了袁腾飞的手脚。
于是,虽然历史课经常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中高居榜首,但袁腾飞的课堂却是另一景象。
按学生们的说法,袁腾飞讲起课来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时而嬉笑怒骂,时而慷慨悲歌。最吸引学生的则是他冷不丁冒出的惊人之语,或幽默诙谐,或热辣尖锐,与正统史观出入较大。喜欢的学生认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反感者则视为“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尽管袁腾飞的教学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但他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幕幕动人的历史故事,还有他独特的历史视角。如此生动的历史课堂无疑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有不少学生因为听袁腾飞的课,最终报考了历史专业。
■ 历史缺失造就的传奇
喜欢也好,反感也罢,这一切,也仅限于课堂。但是,袁腾飞幽默风趣的讲
《1949年的中国vs 2019年的中国》 第22部分(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