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死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要,难办的事也非办好不可!
第19节
天地间人为贵。谋事在人,人最要紧。头一项刻不容缓的准备工作,便是以最快速度征集最得力的管理人才和翻译人才。
前线的需要,便是祖国的召唤。于是,急如星火,许多优秀干部从各部队相继抽调到了俘管处; 许多英语水平比较高的青年男女,也赶紧报名参加志愿军,纷纷踏上征途,奔赴朝鲜,着手执行这一项不持枪直接参战而其意义又不亚于持枪直接参战的特殊使命…… 四 爱国主义的旗帜所产生的凝聚力; 是无可比拟的。 抗美援朝阶段,正是神州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时代。当时报名参加志愿军赴朝担任战俘管理工作的人们,既有曾经为建立新中国而转战南北刚下征鞍的老战士,也有各个社会阶层的优秀儿女,特别是有一批品学皆优的大学生和具备高等外语水平的专家学子,也争先恐后地投身于这一战斗行列之中。这些人有的出身名门望族,有的刚从海外归来,手中还攥着美英等侨居国的合法居住证,有的从事着满意的专业,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刚刚投入爱河; 然而,当祖国需要,他们便可以毫不犹豫地摒弃自身的幸福,将个人安危置之脑后,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
这些参加俘管工作的新老战士们,多数人在开头的时候,并不曾料到要跟外国俘虏打交道……
张常瑾原是解放军的一位军事参谋,他闯入志愿军的战俘营,带有戏剧性。
1951年春,25岁的张常瑾率领20多名解放军的青年干部,到朝鲜战场搞战况调查,先到东线的第九兵团兜了一圈,随即折向西行,准备去西线的志愿军部队。在经过碧潼的时候,俘管处主任王央公盛情留客,原来他别有一番用意。
“想不想当志愿军啊? ”王央公含笑道,“只要点个头,手续好办。你们这拨子年轻干部,都是部队里选拔上来的尖子人才,有文化,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眼下,俘管处刚刚建立起来,还是个空架子,人手严重不足,俘虏却在不断增加,乱得一塌糊涂。我看你们就不要走了,留下来帮我们把这一摊子收拾收拾好,意义也不小,有国际影响哩! ”张常瑾读过初级中学,懂一点外语,13岁那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当过宣传员,文化教员,后来改行当参谋,文职变成了武职; 这回要他担任俘管处的教育科负责人,武职又变成文职。在战争环境中,职务的多变,往往反映一个人具有广泛的志趣和灵活的适应能力,也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张常瑾就是这样的人,风华正茂,虎虎有生气。他看到初进战俘营的外俘确实不好管理,又觉得管理外俘生平头一回,倒也新鲜有趣,二话没说,便答应了下来。
带头雁的行为总具有导向作用。张常瑾的态度一明确,同来的青年战友们异口同声地嚷嚷,都说这样的事用不着商量,前线的需要就是革命军人的天职,志愿军就这么当定了,外俘管理工作就这么干定了。三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副团长张芝荪和第29军联络部部长夏时,相继接到命令,到南京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报到。政治部领导接见他们,告知朝鲜战场迫切需要敌军工作干部,问他们是否愿意入朝工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本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俩欣然同意。领导便要求他们从部属中动员一批思想好、能力强、身体健康的连级以上干部,火速奔赴朝鲜,组建第一个正规的外俘管理团。张任团长,夏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期间,张芝荪和夏时在部队中的工作,主要是瓦解敌军和对敌军中起义与投降官兵进行教育训练。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听说要去朝鲜,他俩立刻意识到,朝鲜前线打了大胜仗,抓了大批敌军战俘,又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了。
二月底,张芝荪与夏时分别率领一批骨干和少数勤杂人员,从南京乘上闷罐列车,北上沈阳,会合后,立即经安东(今丹东)奔赴朝鲜。当时宣布严格纪律,一切行动对外保密,不得给亲友写信通电话发电报,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去向。随带的物品中附有任何解放军的标记都得除去,连毛巾上印着的“八一”军徽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字样也统统剪掉了。
第20节
当这些管理骨干迅速到达志愿军俘管处的时候,一批批外语人才也相继到了朝鲜。他们从北京来,从上海来,从南京来,从杭州来,从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来,来到了没有后方没有安全保障的朝鲜战地。这些外语人才,个个称得上真正的知识分子,那时候谑称“洋包子”。这样的“洋包子”在开国之初为数还很少,犹如凤毛麟角
《朝鲜美军战俘纪实》 第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