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部分 (第1/4页)

莫再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十里青山半入城(5)

后面的人这时也从草竹深处的小径钻了过来。其中有人指着荒草前临崖凌空而起的一座高达数丈的黑色巨石说,那叫“香炉石”。仔细端详,果然像一座硕大的黑铁铸成的天然大香炉。香炉石东南又有一方广四丈的岩石,颇似武夷山大王峰。嶙峋高崖之上,箭阙峰在望,俯首则城乡田野尽收眼底。

这块地方是古时很多佛教虔徒舍生归西升天的地方,是很著名的“舍生台”。舍生台之后靠山崖处是文殊寺遗址,支遁弟子云海法师曾在此静修。同行的护林员说,老百姓只知道叫这座庙为天狗庙。问为何叫天狗庙?解释说为文殊的坐骑灵兽,十分聪明,百姓叫它天狗。其实,后来下山时,从香炉石侧旁的山路向舍生台方向回望,发现崖下丛林之中有一天然石柱耸起,柱身细圆,柱头活象一只狗头,这时,众人一齐喊起来,原来天狗在那里!彼时明月初升,那只石狗竖立在文殊岩舍生台之下的密林之上,正昂首向天,凝视月亮,那景象真的是绝了!只听乡人在旁说,文殊菩萨身边,本来就有天狗的嘛!

关于这座文殊寺,据《阳山志》载,“殿宇依石壁而构,古树藤萝垂覆其上,东望城廓隐然而见。”难怪我去年来时,见古藤如屋状凌空而立,原来确是附在寺殿之上的。乡人说他小时候常来玩,那时寺庙仍在,远看如建在悬崖陡壁之上的悬空寺一般,实际是将屋建在阳山主峰箭阙峰下方的岩层之上。此寺创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这种房屋凌架于岩上,背靠崖壁面临虚空的特殊景观,在当年因寺庙众多被称为江南小普陀的阳山,也仅此一处。

明朝有个苏州人叫吴宽的,昔日游阳山曾在这座悬空寺里住了一宿。临行吟诗一首留赠文殊寺住持定鄂和尚,诗云:文殊兰若今何在?说在阳山箭阙旁。人定不知风雨过,白云应向钵中藏。

一语成谶,竟与今日景象一丝不差。

但现今这样的幽闭和荒芜又有什么不好?被人遗弃和遗忘,却也免除了诸多侵扰,成为野生植物自由生长的快乐世界。这里老树扭曲着,古藤缠绕着,荒草蔓延着,到处是枝枝杈杈、根根叶叶,全随心所欲地伸展着,交叉着,盘结着,纠缠着,把这方小天地变成了藤的网,叶的谷,树的天地和草的乐园,也把一切人工的痕迹抹得干干净净。比遗忘更彻底的,就是一切好像从不曾发生过。

从舍生岩后面的山崖继续觅路往上,路陡土松,须抓住头顶上方的树杆或竹子借力而上。前方树枝上出现了褪色的红绸带,那是去年刈草者系上的,上次我就是沿着这些红绸带的指引,顺利抵达山顶。这次一见这红绸带,心里就欢呼了一声:走对路了!手脚麻利地翻上山头一看,就是去年登顶的地方!

犹如身处高原,此山自身海拔的高度使得周围群山降为低矮的丘岭,平坦的山顶覆盖着大片金黄的草海,累累巨石礁岩般浮现其上,不远处,那座传说为秦皇射穿的石峰就在眼前。这时,正值夕阳西下,那轮淡黄的日头又恰好嵌在石峰顶端那著名的缺口内,正向这里投放黄色的光晕,并随人的方位变动而明灭。

走过去,又一次陷进及腰的草海,植物在这高山之巅全长成了侏儒样的灌木,它们联合起来纠缠与阻拦人的经过,不惜勾腰扎腿刺手抓头。一年下来,这里的灌木也像人的头发长期不加修剪时的模样,把原先空旷的山头变得蓬头垢面,长发纷披了。

时间晚了一个月。去年11月份这山顶长满如梦如幻仙拂一般纯白的芦苇,在夕阳中透着金红的光晕。而现在是12月底,山上已全然找不到那种仙风道骨的踪影,只偶尔在某处深草荆丛之中伸出几支细长的枯苇,挺着褐黄色的杆子,在刺猬般低伏的灌丛中,仍展示鹤立鸡群般的宁静和优雅。

可就在这一派宁静之中,为什么我反而感觉心跳加速,愈来愈紧张?是直觉又在提醒我,此时正离去年涉险的区域愈来愈近。因预知前方有危险,这次已全然没有了去年那种在无知无觉中漫步时的轻松和安闲。恐惧,心悸,每一步都战战兢兢,如同履险的兔子,对一切高度警惕和极端的不信任。

真的。这座山头现在给人的感觉是片正在迅速融化的冰湖,似乎下沉是迟早的事。

由于高度警惕,原先那些隐在复杂地形和荒草深处的黑洞,那些坍塌松动随时可能坠落的岩石,还有地面巨大的裂纹,今天全在眼前若隐若现,使得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伴随巨大的不安,唯恐一脚踏空跌下万丈深渊。

总算站在一块突起的高崖之上,望着四周纠结成团的灌木,还有那些时隐时

《吴山点点愁表达了什么》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