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 (第1/4页)
世纪史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周扬暗叹幸亏有司马懿的先见之明,否则此时必是一番惨局。
直到谷雨时分,蜀军终于粮食耗尽而撤军了。
西羌联军也始终都没有任何动静,而凉州方面的杨阜亦在多次对羌人安抚,不断派出魏使进行交涉之后,终于解决了令曹丕最为头能的难题之一。
河西叛乱平息之后,西域在不久后也派来了使者进贡,并在朝廷的安排之下逐渐恢复统制。
黄初五年,曹丕派遣大军大破以治元多为主要骚动分子,并多次击败鲜卑的骚拢。
不仅巩固了北疆边防,也撤底平定了河西之地。
至于西域自从恢复了魏国统治之后,曹丕便马上遣使复通丝稠之路,再次开拓了中原通往外国的经商之路。
黄初七年,曹丕几乎解决了魏国新立的所有难题,也终于病重不起。
周扬被急召入宫,与太子曹睿、大将军曹真受到了托孤重任。
五月夏,曹丕驾崩,终年仅四十岁,葬于首阳陵。
同年,东吴孙权乘魏国国丧,亲率大军攻江夏、襄阳等地。
诸葛亮亦同时对魏国各城守将进行拉笼、煽动与策反,并开始重新组织军队,准备再次进行北伐。
曹睿刚刚登基,就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
于是他惟有更加重用了周扬、曹真、周休、陈群等大臣,同共商议对抗内外敌人的攻击。。。。
更多到,地址
第七十章:魏吴交战
第七十章:魏吴交战
洛阳大殿之上,才刚刚办完国丧,马上面临着东吴率军来犯。wWw;
曹睿召集了文武百官,一同商议抗敌大计。
经过一番各抒已见之后,最后有了三个应敌方针。
一是以钟繇、华歆等三公大臣为首,认为只要不断从洛阳发兵援救,命江夏太守文聘继续据城坚守,准备与敌人打持久战。
其次是曹真、夏侯霸等军方武将建议主动出击,并举当年张辽仅以八百勇士,大败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之经典案例,应当挫敌之锐气。
最后则是治理州郡有方,后来被封为关内侯的贾逵则认为位于豫州正南方的濡须口驻有东吴大军,离长江仅四百余里,每有东吴入侵,多是西从江夏出击,要么东从庐江进犯,而我魏军征吴也是从东线淮水或是西线沔水南下。
而处于东西之中的豫州军队一般少参与征伐,只是零零散散驻扎在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自保而已。
所以孙权在豫州南部的地盘无战事之虞,因此东、西边境有战事,吴军可以合兵一处全力抗击,丝毫不用担忧豫州中线战场。
“那么贾大人的意思,是否就这样置之不理呢?”夏侯霸质问道。
“当然不是。”贾逵向他作出正面回答道,“孙权习于水战,故而敢于水船强攻,正是打算乘我之不备,但是现在已与江夏太守文聘相拒,攻与守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可以建一条河道由豫州直道长江的话,魏大军即可从豫州进发,直接攻打东吴的东关。”
“这就是贾大人解决江夏军情的提案吗?”夏侯霸道。
“到那个时候,若孙权自守东关,则可另遣军队东西出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贾逵从容地继续说道,“若东西线可以攻下,则东关就成为东西夹击的孤立据点,也就唾手可得了。”
这正是他之前对周扬提过的意见,而周扬也把这个提案与司马懿研究过之后,认为此行胆大心细。
只是在可行性方面,可能会召到不许质疑。
因此在朝廷上,周扬早已打定了主意,由始至终都不发一言。
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权臣,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到关键的时候,给予贾逵以最大的支持。
果然,在三公与军方诸将百官的反对声中,贾逵冷静将战局与东边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其中利与弊。
而其他人更多的是着眼于击败敌军,或是解决江夏的燃眉之急。
最后才由刚登基不久的曹睿发话,问道:“大家不妨听一听周丞相的意见。”
周扬知道真正用到自己的时刻到了,心想绝不能让贾逵的良策泡汤,于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奉上道:“微臣认为,钟繇、华歆等皆为三世老臣,他们认为发兵援救,除了为解决江夏军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稳定民心。估且不论此举是否能够挡得住东吴大军,只说若是朝廷对江夏军情置之不理的话,其他地方的守
《谋曹丕角色介绍》 第17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