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6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之洞也来电:“北可无公,南不可无公!”,也反对盛宣怀北上,希望他仍留在南方暗中主持一切。

盛宣怀成了香饽饽,南北都抢。他分身无术,灵机一动,就去请示他老爸盛康,请老爸为其决断。此时盛康虽在苏州留园养老,但对局势看得一清二楚,他对儿子说:“时局如斯,宜退不宜进。”OK,盛宣怀在老上级面前也好交账了:我老爸不容我去。

李鸿章只好独自北上,临行留给盛宣怀一句话:“和议成,我必死。”果真是这样,辛丑条约一签订,“西狩”的慈禧和朝廷尚未回到北京,李鸿章就在北京东城的贤良寺咯血西去了。这也证明了盛康的英明,卖国贼的千古骂名让李鸿章一个人去背了,盛宣怀倒是躲过了一劫。

关于在整个庚子之乱中的种种策划,盛宣怀的儿子盛同颐等在其父的《行状》中还有不少精彩的记叙,与史实查对起来,并不为过溢之词。其中说道:“方事之殷,外馆被围之际,其国人疑其使臣已尽亡,益合力致死于我,设谋之酷,有不忍言者。府君(指盛宣怀)独密呈荣相(荣禄),请允许各使馆通讯本国,先平其愤,而释其疑。不数日,美使康格首有密电至华盛顿(当时北京与外界的通讯联络早已中断,官方通讯全仗荣禄与济南山东巡抚衙门内的“八百里快骑”跑旧驿道,即是荣禄准许他们往本国发电文,概亦是动用了这条渠道——笔者注),美国人大悦,始创保全中国之议。列邦虽不一致,卒皆相率允从,功在宗社,断推此举。又当祸首主战时,曾有停解应还洋款改充军饷之谕,忠诚(刘坤一)亦难之。府君(盛宣怀)谓,洋款一衍期,彼必据我海关,自收自解,且正在议尝兵费,必致藉口干预财政,此大不可。忠诚遂令沪道照解……其他如借设海线以通文告,代撰国书以洽邦交,请惩祸首,罢董军,诛毓贤,宥赵舒翘,恤五忠,撤销矫伪诏旨,皆于当日全局有绝大关系而为世人所不尽知者。”

1903年,天下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了。4月间,两宫皇太后谒东陵。因盛宣怀父亲盛康去世,正在守制,朝廷准其以素服冠顶在保定迎驾请安。西太后此时还专门召见了盛宣怀,无限感慨地对他说:“若非汝等,力保东南,恐无今日!”还犒赏了一些食品类的东西。盛宣怀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到这时候,总算听到了西太后一句良心话。

第五章 魂断铁路(1)

铁路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晚清政坛上,最早、最起劲地呼吁举办铁路工业的朝廷大员是李鸿章。

早在吴淞铁路建成前二年的1874年,鉴于沿海形势吃紧,日本人出兵侵略我国台湾,英国人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廷签订了《烟台条约》……李鸿章就向朝廷呈递过一道著名的《筹议海防折》,提出“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无事……”主张为筹海防,为使南北沿海七省能连为一气,呼应通联,共同御敌,必须兴办铁路。

可是此折上去如石沉大海,在朝大臣均不置可否,保守势力仍大行其道,两宫皇太后于铁路更是懵懵懂懂,于是采取了最高明的态度:闭口不谈。

身为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心急火燎,曾去游说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忻(就是帮助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的那个光绪皇帝的六叔,外号“鬼子六”)。奕忻是朝廷衮衮诸公中洋务细胞较为活跃的一个,李鸿章想从朝廷内部找同盟军。可是“鬼子六”一脸苦涩,他明知铁路是民族自强要策,但他不能在朝廷里树敌太多,他还指望李鸿章等自下而上地“运动”呢。

李鸿章没辙儿,又不甘心,只好玩起他惯用的“灵活方法”——在下面先搞点小动作再说。他先拿唐山的煤铁矿区作为试点,修筑一段运煤的短途铁路。然而这个小试点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1878年,由开平煤铁矿总办唐廷枢出面上奏,要求修一条运煤的铁路,资金由矿务局自己筹集,但因遭到反对没有成功。1880年唐廷枢再次上奏,说是要从唐山煤井至胥各庄修一条连接河道的轻便铁路,为了避免朝臣非议,特地声明,这条铁路不设火车头,而用驴马来拖火车车皮,这才得到了“恩准”。

李鸿章当然不会满足于驴马拖载的现状,几经斡旋,得寸进尺,1881年6月9日(以后此日定为中国铁路节),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终于开始动工兴建,于当年的11月8日建成通车,开创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历史。这条铁路总共才有十公里长,只有吴淞铁路的三分之二长,采用每米十五公斤的轻型钢轨,使用英国工程师设计、

《盛宣怀家族现在还有产业吗》 第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