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用陆上的食品,这样,大海就成为他们获取食物的惟一来源。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这个海底小部落的食物来源:一盘“牛肉”,其实是海鳖的里臀;一盘炖猪肉,其实是海豚的肝;用鲸奶制作的奶油糕;从北极海藻中提取的糖;用海洋生物“秋牡丹”制造的果子酱。
除了食品外,尼摩船长还用一种贝类的足丝制造衣服,从地中海海兔中提取染料,从海产植物中提取香料,用大叶海藻制成床垫。尼摩船长平时用鲸鱼须制成的笔,蘸着墨鱼汁写字!
不仅如此,尼摩船长还发展了海底养殖业:培育巨型珍珠,再卖给地面上的朋友,把收入用来资助各国民族解放事业。甚至,闲暇时间中,尼摩船长还带着伙伴在海底森林中打猎。可以说,陆地农业提供的一切,尼摩船长都可以在海底世界模拟出来。
第二节:人类的新朋友
畜牧业将人类历史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上千年前,人类饲养对象的名单并没有多大改变。科幻作家不甘寂寞,去寻找新的人类朋友。
除了蜜蜂、蜗牛等极少数例子外,为人类所训养的动物,总要有一定的灵性。所以,鲸鱼便成为科幻作家在这个领域的首选。迟书昌在《大鲸牧场》中,就描写了对鲸鱼的人工饲养。当然,鲸鱼经济价值极高,也并不只是用来作食品。在宋别离的《海精灵》中,生物学家专门饲养抹香鲸,是为了人工培育龙涎香。这样可以避免商业性捕鲸带来的危害。
第三节:人造食品
从野菜野果到今天的农作物,人类经过数千年的良种选育才获得了今天的亩产量。但是,科幻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慢腾腾的脚步了。他们希望用人工方式制造出新的食用物种,大大丰富人们的餐桌。
早在三十年代,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就创作过科幻小说《永生粮》。这是科幻中少见的一部描写食品科技的佳作。科学家布罗依尔发明了“永生粮”。它是一种菌类,只要放在空气里,受阳光照射,就会通过合成氧而生长。而且,吃起来有果酱的味道。不过,布罗依尔彻底解决饥饿问题的宏愿却被市场经济淹没了:“永生粮”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全面地描写了一种新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
前几年有报导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现了大型“粘菌团”。每块重几十斤,形似肉团,泡在水里自然生长,而且吃上去非常可口。如果不是它生长速度太慢,几乎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永生粮”了。
前不久,贫困的非洲和富裕的美国打了一场“捐助官司”。美国人把转基因食品列入赠送非洲的救灾物资里。而受援的非洲国家则坚决抵制,宁肯挨饿,不吃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的转基因食品。这是当今社会给予转基因食品的最强烈的怀疑。
然而,转基因食品早早便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笔下, 并且还是作为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之一被展示给大家。在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未来市的居民给小灵通品尝了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的蔬菜。它实现了七十年代末还堪称奇迹的梦想——反季节载培。
几十年过去,时代改变了。对科技的热情被怀疑所取代。在《替天行道》(中国王晋康著)里,MSD公司在他们的种子里埋伏了自杀基因。这看起来更无可厚非:MSD花了几十亿搞出这么个高产品种,如果农民们自己留种子,公司迄不要破产。但是由于技术问题,自杀基因蔓延开去,杀死了大批农作物,导致了一场生态灾难。
或许是中国人在物质贫困时代生活太久的原因吧,早年的中国科幻作家非常喜欢设想新型食物的产生。五十年代,迟书昌创作的中国早期科幻代表作《割掉鼻子的大象》,更描写了一只二万五千斤的肥猪。它是被通过电波刺激脑垂体的方法育肥的。这个预言有部分得以实现:如今的饲养场里确实在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但这样得到的肉食对人体是有害的。
一九七六年,叶永烈在文革后中国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中,设想了从石油里提练廉价蛋白原料的图景。
在迟方的《机下蛋,鸡生……》中,人们已经可以用机器合成鸡蛋,并且可以随意配入各种添加剂。养鸡场生意日渐萎缩。后来,通过某种技术合成新饲料,鸡吃后可以生产APT塑料,又使活鸡派上了新用场。
读到上面这些小说,其中的时代观念差异令笔者唏嘘不已。如今成为国际矛盾小小热点的转基因食品,曾几何时还被科幻作家大力呼
《科幻探讨》 第2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