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4部分 (第1/5页)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

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

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

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

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

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袁崇焕却胆敢进行议和。那正是出于曾子所说“只要深

信自己的道理对,虽有千万人反对,我还是干了”那种浩然

HB

之气。

诸葛亮出师北伐,天下皆称其忠。岳飞苦战抗敌,天下

皆知其勇。袁崇焕的功业或许比不上诸葛亮和岳飞,虽然,那

也是很难真正比较的,然而他身处嫌疑之地而行举世嫌疑之

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负担,诸葛亮和岳飞却幸而不必经受。

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壮

士悲歌。他明知不能得到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

孤诣能为后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文字时,想到他的耿耿

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剧烈的心酸,感到了他英

雄性格中巨大的悲壮美,深刻的凄怆意。

正确的战略决策无法执行,朝政越来越腐败,在魏忠贤

笼罩一切的邪恶势力下做官,天天都可以送掉了性命。关外

酷寒的天气,生长于亚热带的广东人实在感到很难抵受。在

这期间,袁崇焕从广东招募来的人员中有人要回故乡去了,临

别时问他:你留在这里继续担当艰危呢,还是回乡以求平安?

他写了一首诗回答:我和你曾同生共死,我的内心你还不明

白吗?又何必问安危去留?我在这里奋不顾身,本来不是为

了富贵。故乡的亲友们如果问起,请你转告:边界还没有平

IB

靖,我只有感到惭愧,当然要继续干下去。

袁崇焕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大哥崇灿当他在关外时在故

乡逝世。三弟崇煜随着他在军中办事,后来也告辞回乡。袁

崇焕从宁远送他到山海关而分手,写了两首诗给他,说:边

疆需要人守御,升平还没有得到,我早已决心报国,安危去

JB

留的问题不必提了。

①皇太极在西方人的书中写作Abahai,法国学者格奥

赛(RenéGrousset)在《中华帝国的兴起与辉煌》

一书中有“一六四四年的大变”一章,其中说:“皇

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军事才

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结合起来。”

②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

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

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银三百两。牛一,

银百两。蟒缎一,银百五十两。布匹一,银九两。盗

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于是诸臣入奏曰:盗

贼若不按律严惩,恐不能止息。上恻然,谕曰:今

岁国中因年饥乏食,致民不得已而为盗耳。缉获者,

鞭而释之可也。遂下令,是岁谳狱,姑从宽典。仍

大发帑金,散赈饥民。”他宽待因饥饿而为盗的百姓,

与崇祯督促部将“限期破贼、杀贼立功”的政策恰

正相反。

③何柄棣:TheLadderofSuccessinImperial

China,AspectsofSocialMobility,—

一书中,认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万,到明末时

已涨了一倍以上。

④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一

文中,根据朝鲜《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的资料,认

为一六二一年时,努尔哈赤的兵数二十万,再加上

妇女老少,“全人数当在四、五十万左右。”

⑤《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

《碧血剑有声小说免费收听》 第84部分(第1/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