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1部分 (第1/4页)

花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李白《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踯躅空断肠。

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李珣《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欧阳修《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上录皇甫松《采莲子》之二末句“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运用了双关隐语,即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莲子”隐“怜子”之义,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变着法儿说“我爱你”。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为擅长的手法,对后来的文人诗影响很大。皇甫松这支曲子即是仿乐府的上乘之作。表达男女间的情爱,荷花是语言中采用谐音方式最多的事物了:莲隐怜,藕隐偶,丝(藕丝)隐思(上引欧阳修词中的“芳心只共丝争乱”即用此法);这在民歌中常能见到。荷花的谐音还广泛运用于工艺、绘画之中。古代的富贵人家有一种做工考究的斗帐,顶端往往安有仰开的金莲花,四角亦饰莲花并垂羽葆流苏。这莲花就是以其隐义对床帐的主人和主妇双宿双飞、恩恩爱爱生活的美好祝愿。唐宋时期,织物的艺术纹样多印成芙蓉、桂花、万年青三物,以表示“富贵万年”;明清时期则多印成莲花、鲤鱼,表示“连年有余”,或印成鸳鸯、芙蓉,表示“一路荣华”等,这都成了吉利祥瑞的象征。(见插图18)

古人好风雅,有这么两则关于荷花的典故聊备一观。一是“碧筩杯”,出自《酉阳杂俎》:“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慤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筩杯。”一是“莲笠”,出自《六砚斋笔记》:“莲初出水,为骤雨所霖辄中夭。因出新意,剪荷叶,线缝作兜鍪状,名曰莲笠。雨则遍覆之,较锦帐覆牡丹尤为韵致。”

人们爱莲,爱得如痴如醉,竟发奇想,为之作诞,说荷花生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然毫无根据,不过老百姓却信以为真。清朝的苏州,每逢是日,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二里许的荷花荡,以观荷纳凉。夏季多雷多雨,有时傍晚一阵大雨,游人被淋得像落汤鸡般,甚至狼狈到赤脚而归,故俗有“赤足荷花荡”的谚语。这在顾铁卿的《清嘉录》卷六中有很生动的描写。康熙十八年赐进士的沈朝初作有《不遮山阁诗余》两卷,内《望江南》词一首亦述其胜:“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晶冰窖劈西瓜。痛饮对流霞。”

为荷花上寿,多少有些荒诞,然而荷花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不正可见一斑吗?

十八、茉莉开时香满枝……明·陈淳(1)

茉莉花洁白可簪,清香怡人,然而吸引人们的,还有那和梅花一样的品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这里的西国,不少古书如《本草纲目》、《群芳谱》、《花经》等都以为指波斯(今伊朗),其实,更可能说的是天竺(今印度)。“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宋人王十朋就持这样的观点。事实上,印度是茉莉的原产地。据来人郑域《郑松窗诗话》的讲法,茉莉是在汉代随同佛教传入我国的。长期以来茉莉二字有多种写法,除了上面的“末利”、“没利”外,还有“抹利”、“抹厉”、“末丽”、“抹丽”等,正如李时珍所说的:“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所谓“胡语”当是古印度的梵语。

茉莉为木犀科茉莉属常绿灌木,枝条柔弱纤细,卵形对生的叶子亦显得单薄。花白色,很小,但极为芳香,总是数朵聚生于枝顶或枝腋。茉莉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不耐寒,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种植最为适宜,往北则须注意保护越冬,要移入户内或温室防寒,否则会冻死。

自茉

《花之语精油专卖店》 第1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