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三章 萨尔浒 (第1/2页)

辽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时已是日落酉时,天色已暗。一切景物都是朦朦胧胧的,十几步外已是看不清人的五官。但好在地上的积雪能映衬出大致轮廓,还不至于与对面的人迎头相撞。 下了将近一天的大雪,将本就狭窄崎岖的山道掩盖的几乎毫无踪迹,若不是队伍中的蒋川和几名本地长大的骑兵熟悉地形,杨林等人非得迷路不可。 刚下过的雪松软洁净,踩在上面就仿佛踩在棉花上,几乎毫无声息。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在上面打上几个滚的冲动。而身后,那一行行的脚印弯弯曲曲的不见了尽头。 但是这种情况却让杨林他们走起来很吃力。半尺深的积雪骑马根本就走不快。大家估计以现在的行进速度,半个时辰能走出六七里路都是快的。没别的原因,就是雪太厚太深。而且大雪覆盖下的道路坑凹不平,一不小心就会被滑倒。 “萨尔浒”在汉语中译为“木橱”。意思是说此山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取之不尽。其山高六十余丈,山势虽不似云、贵、川、黔等地的山势巍峨雄奇,但在群山中也是陡峭险峻,非轻易可取之地。 此山与铁背山一东一西,彷如锁匙一般紧守沈水南北两岸,为前往后金老巢赫图阿拉的战略要地。正因如此,这里成为了明与后金全面交锋的主战场。 此时的萨尔浒山上下杀声震天,烽烟弥漫。注定了今晚将是一个充满火与血的夜晚。 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率领下,于农历三月初一晨倾巢而出,午后未时到达战场。此时正是杜松猛攻铁背山的关键时刻,其麾下明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但整体已呈疲态。 努尔哈赤从二十五岁开始征战,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可他对明军还是有忌惮的,因此没有贸然将军队直接投入战场,而是先登上离铁背山三里的太兰冈观察战场态势。 他见明军杜松部久攻不克、上下不得,攻势逐渐萎靡,便知铁背山下的明军已是强弩之末。又由哨探那里得知明军萨尔浒大营防御不强、士气不高,心中便有了计较。 努尔哈赤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在萨尔浒的明军,而后回师夹攻在铁背山的杜松部就容易多了。想罢即刻命次子代善率正红、镶红两旗增援铁背山,拖住杜松。自己则亲率剩余六旗人马约四万五千人直扑萨尔浒。 努尔哈赤到达萨尔浒后再次仔细观察战场形势,见明军状况果然与哨探禀报的情况一致。 明军在山上据险设置了左、中、右三座大营,左右两营各有兵力五千,中军大营兵力为一万。左右两营位置向前探出,中军大营位置则靠后,形成互为犄角的态势。 如敌军进攻中军大营,则会遭到左右两营火炮和弓弩的打击,必要时又可出营从左右两翼夹攻敌军。如左右两营遭到攻击,中军大营除可提供远射兵器支援外,还可调动兵马由侧后迂回攻击敌军。 这布营的阵势俗称“犄角阵”,攻防兼备可进可退。如果杜松部不分兵,以三万大军坚守萨尔浒山。虽不敢说最后必定胜利,但后金军想取胜也没那么容易。 明军三座大营的阵势虽然厉害,但对于久经沙场的努尔哈赤来说,他一眼便看穿了其中弱点所在。 根据明军兵力的多寡情况,他决定先猛攻明军中军大营,引左右两翼明军向中军大营调兵增援,然后趁机攻打地势略低的左翼大营。 到时明军右翼大营见状必会出兵增援,那时自己便可率军于半山腰突击这部明军,待其溃散后,可率军参与对明军中军大营的攻击。最后再集中全军消灭明军左翼大营。 努尔哈赤思量好战策后,命八子皇太极(注1)和养子扈尔汉,率正白和镶白两旗先攻明军中军大营,再命五子莽古尔泰和侄子阿敏,率正蓝和镶蓝两旗做好攻击明军左翼大营的准备。自己则率正黄和镶黄两旗在后压阵。 萨尔浒战役在后金军进攻的螺号声和明军的战鼓声中拉开了帷幕,此时为农历三月初一下午申时(注2)。 且说明军派出轻骑阻击后金军先头部队,双方很快纠缠在一起。战阵中双方将士沉重的喘息声夹杂着嘶喊声,刀来枪往舍命搏杀。 后金军人数占优势,骑射功夫也了得。仅仅小半个时辰便将这支明军轻骑杀得片甲不留。除了遍地的尸体,还有大量无主的惊恐战马四散奔逃。 明军萨尔浒大营主将游击将军王浩见状大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千余轻骑就这么全军覆没了。何时建奴变得这般厉害?惊骇之余急忙调兵遣将准备迎敌。 在急促的战鼓声中,一队队明军士兵急匆匆向营地北面跑去,那里正是敌军进攻的方向。 后金军歼灭明军骑兵后,全军士气大振,高举武器仰天大声欢呼。随后大队人马来到萨尔浒山下,在各自牛录额真(注3)的指挥下纷纷下马步行,列阵后向山上的明军大营杀气腾腾的扑过来。 为了攻城拔寨减少伤亡,后金军随军携带了大量的盾车。这种盾车两轮,宽一丈二尺,高六尺,正面有数支固定铁

《明末辽东经略》 第三章 萨尔浒(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