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魏延找了一个“烧毁阁道”的罪名。也许魏延因为和杨仪怄气,真的烧了几小段栈道,但是未给大军撤退带来影响,否则,魏延坐在汉中喝茶的时候,杨仪也许还在山里指挥修造栈道,也许早被司马懿追上了。
《三国志·魏延传》里还有一处记载,蒋琬带领宿卫营去南谷口处理魏延事件,才出成都几十里,魏延的死讯就传来,蒋琬就回去了。死讯就没到褒口来,而是回成都了。
这里的记载表明,蒋琬是去镇压魏延的,因此魏延一死,蒋琬就没有再去的必要,就打道回府了。这说明,在杨仪和魏延的互诉中,官方采信了杨仪的说法,定了魏延谋反之罪。
《三国志·杨仪传》记载,杨仪“平叛”,事后只被拜为中军师,根本没有统兵权,基本是被晾在了一边。这就奇怪了,杨仪可是“平叛”的第一大功臣啊!要是魏延造反的话,那杨仪就是力挽狂澜的人物,事后肯定会高官厚禄,可是他又怎么被弃之不用呢?
这只能说明,当大军完全撤回后,为魏延鸣冤的人多了,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杨仪暴露了。魏延人缘虽然不好,但是诸将仍然议论纷纷,都推断说魏延绝对不会投降魏国了却还要赶回来(“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诸将分析,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但欲除杀仪等”),但惹火烧身。杨仪暴露了,当然不能给他升官了。
问题出来了,既然杨仪暴露了,那朝廷怎么不为魏延平反,治杨仪的罪呢?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哪位统治者纠正过自己主办的冤假错案?最大的可能,是后代纠正祖宗办的错案,后任纠正前任办的冤案,而且也要费很大力气。曹魏灭蜀功臣邓艾,因钟会构陷,正好司马昭想扫平篡权路上的障碍,就在263年定了邓艾罪,然后邓艾在被押解的路上被杀。后来,邓艾蒙冤已是大白于天下的事实,可是也无人为他平反。直到267年,司马昭死后第二年,议郎段灼上书为邓艾鸣冤,此事才被提起,可是即使是这样,司马炎也是到了273年才下诏为邓艾平反。要不是段灼坚持不懈,要是司马昭还活着,邓艾有可能洗清冤名吗?
定魏延罪的是刘禅、蒋琬,费祎和姜维在中间也起了作用,蜀汉一直是这几个在魏延案件中洗不清的人掌权,魏延案件也就一直没有反过来的可能。所以,杨仪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一些人,为了登上权威的宝座,不惜把真理踩在脚下。
魏延,这个战场上所向无敌的英雄,在自己人的算计里败下阵来。《三国志》以惊心动魄的文字,记载了魏延的结局:魏延逃亡后,杨仪派马岱追上去,马岱斩杀魏延,然后把魏延的首级献给杨仪邀功,杨仪亲自踩在魏延的头上,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这时,杨仪心里肯定是爽极了:看你以后还能不能在老子面前拔刀!小人得志便猖狂,杨仪又派人到汉中,夷灭魏延三族。
可以肯定,《三国志》对这件事的记载,没有出错。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杨仪身上。
可叹魏延,一代豪杰,生里走过死里来过,没死在敌人手里,却被自己人残杀!
可悲魏延,一身豪气,威震汉中,叱咤风云,死后落得了千古“反”名!
魏延啊,当你被杨仪踩住头颅时,为何不再气壮山河地慷慨陈词——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良知被挤压得无处可存,但是我们仍然感觉到它的力量。蒋琬,魏延案件的实际拍板者,后来还是通过一个非常隐秘的方式表达了对魏延的忏悔。延熙元年(238年)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凄厉的寒风里,蒋琬望着破碎的山河,想到蜀汉无人,想起在这个地方,二十年前,魏延曾经无比豪迈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的战场传奇,在蒋琬的记忆里复活。蒋琬叹口气,传令下去,对魏延重新以礼收葬,并在墓前立了石马⑥,以纪念魏延的战功。
可是,蒋琬毕竟没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们是通过分析《三国志·魏延传》的错误而知道蒋琬的错误的。以“信史”著称的陈寿,为何在一篇人物传记里犯了这么多错误?魏延事件,就由得他任意打扮吗?
其实,陈寿本来对魏延案件是了如指掌的。
历史家的难言之隐——
陈寿是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人,出生于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儿》 第7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