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0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另外,谈话的场景也要有所选择。大部分这样的谈话被安排在一个安全、平静的场合,允许人物之间进行长谈。如果危机当头,或者是其它必须马上采取行动的时候,人们不可能详详细细的讨论科学问题。这样,在危险关头三言五语交代出一个科学知识,更是作者的功力所在。他对于那个知识点,必须有一针见血的表现力。

当然,通过人物对话来谈论科学知识,也有第三种情况,即两个外行在议论一个科学问题。这样的情节,往往用来渲染科技问题的社会影响上。比如在《类人》中,两名专案警察和歌星、养蜂人之间的对话。

除了背景介绍和对话两种方法,科幻小说中还大量使用注释法来介绍有关知识。甚至有的编辑要求作者在全书结束后单独写一个注释,统一对所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解释。这样,作品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可以最大程度地统一。但读者必须经常翻看后面的注释,破坏连续的欣赏过程。

上面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解决了如何将科学知识融进作品的问题,但都有一定的缺陷。科幻作者们往往结合使用各类方法,并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方法。

不过,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结合,不仅仅是个需要解决的麻烦,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真与美的结合,这个科幻文学的美学理念,最直接地体现在这类文字上。这对科幻作者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因为他不能只是泛泛地懂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他必须对这些知识深有了解,以至于能从中提练美感,产生灵性,他必须能用艺术的审美眼光来感受这些知识。

科幻小说中描写科学知识方面的语言实践,对纯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启示。随着对文学作品知识含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小说将大量专业知识渗入其中。如何作到用艺术语言来描绘知识内容,也是纯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最近,文学界经常呼吁“学者型作家”,那么,具体到一篇小说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者作家”,而不是“学者+作家”,或者更只是看到“优秀学者+劣等作家”、“优秀作家+劣等学者”。这些都直接表现在作者熟练驾驭两种语体的能力上。

在理解科幻小说中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关系问题上,最根本的原则是:前者要为后者服务。这是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根本的不同。在科普作品中,说明其中的科学知识是最根本的目的,作者为此使用大量的艺术语言,是帮助读者接受这些知识。而在科幻小说里,作者使用科学语言进行大量的说明、解释、推理、分析,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背景、逻辑线索,是为了审美作铺垫的。

比如,在《超新星纪元》的开篇,作者刘慈欣用大量语言解释了“超新星”是怎么一回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给后面描写超新星爆发的射线降临地球时,那许多壮观惨烈的场面作铺垫。毕竟大部分读者不具有关于“超新星”的知识。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七章:语言问题(2)

第二节:科幻小说中的话语环境

据说当年武侠作家古龙大红大紫之后,有一次到某大学与读者见面。他问一位中文系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看法。对方说,她只是想来看看名人,至于武侠小说,她从来不看。古龙问她为什么不看,对方的答案竟然是看不懂。

这件事给古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他经常向人提起,反复转述而为人所知。他原本认为,武侠小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文学,但没想到居然有人“看不懂”。

古龙遇到的,就是类型文学特有的话语环境问题。在武侠小说里,这类特殊的话语环境包括江湖名人、江湖格局、虚拟的典故、伪切口,等等。“风紧、扯呼“这样的语言,罡风、四川唐门这样的“术语”,对于一个武侠迷来说完全不用解释,而从不读武侠的人则不知所云。武侠文学这样的特殊语境,是数不清的武侠作家和作品在漫长时间里共同构造的。

科幻文学经过长期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环境。象“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和“外祖父悖论”这样的词汇,不仅非科学迷不懂,科学家也不会明白。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科学术语,而只是在科幻圈内部流行。科幻文学自身的语言特点,也既不同于其它文学门类,更不是学术论文。

最能够反映科幻文学特殊语境问题的,首先是翻译领域。这些科幻文学自造的术语,往往成为翻译上的难点,因为标准字典上并没有相关的解释。中国科幻界有一批成功的科幻文学翻译家,如吴定柏、郭建中、孙维梓、赵海虹等。他们的重要经验,就在于长期

《科幻之作》 第8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