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9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分开,同时也就把科幻小说与魔幻小说明确分开了。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五章:科幻文学的两侧疆界(2)

第二节:科学小说

几乎就在笔者刚刚接触中国科幻圈的时候,便听说了四川绵阳一隅,有一位叫汪志的人,长年宣传“科学小说”。不过,每当我向圈内人士问起此人,对方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屑一顾。即使九八年我到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离绵阳仅两小时车程,但多方打听,仍无法了解此人的下落,更无从知道他在作什么。

这只能更加深我的好奇心。虽然一直没有读到他本人的文字,但几年来,多少也从别人的转述中听到一麟半瓜。而且,本人对“科学小说”本来也有些萌芽状态的思考。从逻辑上讲,既然有写“科学幻想”的文学,自然还可以有写“科学现实”的文学。2003年初,我把自己有关“科学小说”的看法写在《科幻文艺》一书中。该书上网后,终于得到了汪志本人的回应。我们在网上交流多次。后来,他给我寄来了《论科学小说》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以及他创作的,惯以“科学小说”名称的作品《无名岛上》(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这样,笔者对此才得以一窥门径。

以一己之力,几十年如一日去宣传推广一个文学门类。这几乎算得上文学史上的奇观了。这个奇观的创造者汪志,于1945年3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竹县。1962年,仅有十七岁的汪志便产生了“科学小说”的萌芽想法。1966年,他写下了《科学小说的时代精神——看科教电影的启示》。正式提出“科学小说”的概念。1981年,汪志正式创作了《科学小说浅谈》,系统地讲述他对科学小说的认识。

当时,正值科幻小说处在潮头,大红大紫,“科学小说”的概念很难被人理解。不过,确实有一些人士,至少从逻辑上认识到,还应该存在着另外一种写科学的文学。“《科学之窗》1980年第四期的‘致读作者’中指出:如果科学小说都是幻想小说,那就太狭窄了”。“希望多写一些历史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科学小说和报告文学,以文艺形式介绍自然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帮助读者了解科学”象这样明确地指出科学小说的意义和作用,在我们所接触的科普刊物中,还不太多。《论科学小说》66页

汪志要宣传“科学小说”,首当其冲便要与最近的邻居——科幻小说界发生争论,以争取这个新文学门类的生存空间。有人来“抢地盘”,也自然会引起科幻界里一些人的反感。知道这些原由,笔者也能理解先前目睹的那些反感态度。不过,笔者觉得,这里面除了“领地意识”外,交流不畅也是个原因。汪志曾经明确地表达过这样的态度:我提供科学小说的写作,一点也不排斥其它文学和科普创作的形式,特别是科学文艺作品中与之有接近的科幻小说和科学故事等等。科学小说只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一些作用。和任何事物一样,科学小说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尤其对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横加指责,更不能肆意苛求。《论科学小说》25页。这与笔者先前确定的那个研究原则:“文学门类在艺术上无高下之分,只有个性之别”,是一致的。如果科幻界人士能够理解汪志的立论原则,反感情绪会不会少一些呢?

从那时开始,汪志便将有关论文寄给科学界、科普界及文学界朋友,以求得支持。给予他最大支持的莫过于钱学森。在《论科学小说》一书中,作者多次表达了对钱学森的感谢,并且引述了钱学森的有关看法。在科幻界,刘兴诗等人也对他的努力持鼓励态度。文学界则有马识途、秦牧等人复信以示鼓励。

除了理论研究外,汪志也致力于小说实践。对于一个几乎没有领到出生证的文学门类来说,其困难可想而知。一篇科学小说寄往编辑部,编辑都认为小说不错,但“科普”刊物认为文学性太强,应由纯文学刊物发表,而那些所谓的纯文学刊物,则认为小说中描述了科技知识,属科普,应由科普刊物发表,于是一篇双方编辑都认为可以的科学小说,就这样被打入了冷宫。《论科学小说》27页

但不管有多少困难,以及笔者可以理解的寂寞。汪志坚持不懈至今。现在,他以绵阳科普作协为基地,并且建立了“科学小说网”,继续宣传自己的文学理想。

笔者在本节里,将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地介绍汪志的研究成果,探讨“科学小说”这个新门类。

写这一节,困难之处有两点

《科幻之作》 第8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