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绝对零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淳�谙挝��А�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原军区与中原野战军后,粟裕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本可名至实归担负起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与指挥重任。如此,作为一个大方面军的最高首长,他在1955年显然将与彭、林、刘同列,成为疑义不多的元帅人选之一。但粟裕真诚谦让,请求中央保留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自己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职务。尽管如此,陈毅还是离开了华东野战军,赴中原军区与野战军履职,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担负起了华东野战军全面的领导与指挥责任。显然,粟裕虽让掉了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却并没有让掉司令员兼政委的责任,也就是元帅的责任。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后,粟裕以前委书记的身份继续主持三野前委工作,率领三野全军作战。直至1950年8月全国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后,才因病离职休养。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3)
1949年6月,军委两度明示粟裕担任台湾战役总指挥,这一职务显然是野战军正职。从指挥兵员来看,攻台部队包括第三野战军全部及其他野战军一部达16个军65万人以上,还包括军委配属的空军和海军。从指挥员人选看,粟裕曾经建议攻台总指挥由四野司令员或二野司令员担任。由于台湾战役将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局势影响极大,加上粟裕一贯的谦逊和有其他野战军一些部队参战,粟裕于1950年6月上旬请求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6月下旬,粟裕再次提出,请中央派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或四野司令员林彪来主持台湾战役,他本人作为华东地区的军事领导全力协助该战役的组织指挥。军委和毛泽东出于对粟裕军事才能的信任,仍决定由他负责攻台作战。这一决定改变了粟裕长期负责大战略区的军事,却只以副手名义出面的局面。
1950年7月,军委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令其担负抗美援朝指挥之责。在东北边防军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国以前,第四野战军13兵团、42军以及50军、第三野战军9兵团、第一野战军19兵团等部即相继被划归东北边防军建制,军委计划东北边防军辖11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总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显然,粟裕被授予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同样是典型的野战军(方面军)正职。
1955年授衔以前,粟裕直接指挥过或计划受其直接指挥的大将、上将级别的高级将领人数,可以说也是十分突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方面军统帅级人物。统计如下:大将中有陈赓(1947年12月平汉路战役期间;1954年总参谋部期间),张云逸(1949年6月,华东军区机关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粟裕为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暨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为华东军区暨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6年6月27日,粟裕致电张云逸等人,指示山东军区攻夺长山列岛,于8月22日胜利结束),萧劲光(1950年6月前后攻台战役准备时期;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计划组建时期);上将中有王建安、韦国清、叶飞、许世友、宋时轮、张爱萍、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傅秋涛、宋任穷(均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将领),苏振华、谢富治、杨勇、王宏坤(均为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一度归粟裕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将领),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均为1950年7月计划中的东北边防军所属的原第四野战军将领,或1954年总参谋部期间的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张宗逊、王震、杨成武、李克农(均为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的副总参谋长)。以上授衔将领共为28人,占9名大将57名上将的42%。除此以外,中将级别及其以下将领更为众多。
在人民解放军各个方面军中,八位高级将领常常被部下或同事们尊称为“某老总”或“某总”,并一直沿用至建国之后,成为比他们的职务更令后人景仰的称号。朱德,被尊称为“朱老总”,为红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贺龙,被尊称为“贺老总”,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被尊称为“徐总”或“徐老总”,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彭德怀,被尊称为“彭总”或“彭老总”,为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被尊称为“林总”,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被尊称为“陈总”或“陈老总”,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被尊称为“聂老总”,为华北军区司令员;粟裕,
《无冕元帅是谁》 第1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