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3部分 (第1/4页)

散发弄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商声之讹。)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征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征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中略)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

愚尝反复《隋书·音乐志》之文,则见所谓苏祗婆之琵琶七调,实与印度音乐中之北宗,即印度斯坦尼派(Hindostani School)有相似者,或竟出于北宗,为其一派。用敢忘其僿陋,谨就所知,予以申说。今先将《隋书·音乐志》所言,列表如次:

◇欢◇迎访◇问◇BOOK。◇

第76节:附表(1)

附表一

〔注一〕鸡识、般赡二调,《宋史·乐志》作稽识般涉;娑阤力,《辽史·乐志》作婆阤力。

〔注二〕中乐宫声之当于西乐C音,说者未能尽同,然多以宫为C音,今从之。

又按印度音乐有南(Southern or Carnatic School)北(Northern or Hindostani School)二宗,南宗不在本文之内,故不之论。今为证苏祗婆琵琶七调之与北宗相似,或竟出于北宗起见,先附一北宗音名表如次:

附表二

而为叙述明便之故,用作四分陈说,络绎别见。

一 秦汉以来龟兹文化与印度之关系

《辽史·乐志》谓四旦二十八调,盖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按之《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旧曰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是龟兹音乐固著称西域。则苏祗婆之琵琶七调既出于龟兹部,或即为龟兹文化上之产物也。顾一考史实,龟兹文化实乃得诸印度。今试钩稽汉唐以来龟兹文化史迹之大略如次。

秦汉以前,龟兹古史,可考实少。今按《大藏·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中述法益(Dharmavardhana)治乾陀越城,土丰民盛,所行真实,不杀不盗,顺从正法,人民之类,欢庆无量。有云:

阿育王闻喜庆欢怡,和颜悦色,告耶奢曰,〃吾获大利,其德实显。法益王子,以理治化。率以礼禁,导以恩和,人民之类,莫不戴奉。今当分此阎浮利地,吾取一分,一分赐子。使我法益长生寿考,治化人民,如今无异。新头河表,至娑伽国,乾陀越城,乌特(亦作持)村聚,剑浮、安息、康居、乌孙、龟兹、于阗、至于秦土,此阎浮半赐与法益。纲理人民,垂益后世。〃

阿育王即位在公元前二七三至二七二年,即周赧王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之间也。①是在秦、汉以前,印度之势力,即已及于龟兹,且以之为太子法益之封地矣。而《大唐西域记》亦述无忧王时,放逐其太子,辅佐豪族,至于于阗,用有西主与东土帝子之争。②《三藏法师传》则直谓于阗王先祖即无忧王之太子。③征之西藏《李域尔史》(Annals of Li…yul),亦谓阿育王一逐子建国于阗,④是皆足以明《坏目因缘经》中所纪非为孤证。虽《西域记》与《三藏法师传》所述矛盾。又阿育王时,曾遣大德,东西南北,宣传佛法。今日发见之阿育王摩崖第十三面及《善见律毗尼沙》卷二,历载宣扬正法所及地名,唯龟兹于阗俱未之道,则上举诸说,似胥无稽矣。然阿育王刻石未发见者尚多,①不能以此致驳。而推籀传说之所指示,往古北印度居民,似曾有迁转至于于阗一带者。②换言之,即谓依古代相传,往古龟兹于阗之文化,盖与印度有渊承之雅云。③

秦汉以前,龟兹之可考者止此。自张骞凿空而后,西域诸国与中国交通渐繁,龟兹亦于是时始见于中国史籍。《汉书·西域传》述龟兹国胜兵二万余人,次于大国乌孙、康居、大月氏、大宛、罽宾、乌弋山离诸国而外,龟兹为最盛矣。后汉时,莎车强大,数攻龟兹。龟兹遂属于匈奴以自保。④三国时国势复振,姑墨、温宿、尉头,并属龟兹。⑤汉魏之间,龟兹政治上之形势约略如是。顾诸史于此期龟兹之文化,率不之及。然按之《出三藏记集》魏时译经沙门有龟兹国人。是则两汉龟兹与印度文化有无关系,固无佐证,而汉魏之际,佛教之曾及于龟兹,盖无疑也。⑥

晋以降,龟兹文化显然可寻。《晋书·四夷传》谓:

龟兹国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而晋时译经,或传梵本,或任参校,亦有龟兹居士达官贵人。其国王子帛尸梨密多罗(Sri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pdf》 第2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