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事中裴士淹到范阳,他拖了很久才召见,而且在宣读圣旨的时候,居然就大模大样坐着听,完全没有人臣之礼,裴士淹吓得结结巴巴读完圣旨就跑了。
不甘心失败的杨国忠拼命收集证据,以至于擅自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把安禄山的亲信多人逮捕,审讯后秘密杀害。又把搞无间道的吉温给拿下。这些举动无不刺激着安禄山。
在杨国忠做这些举动的时候,玄宗并没有禁止,虽然他安慰了一番安禄山,但安禄山还是觉得危险重重。毕竟杨国忠天天在皇帝身边进言,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谎话说了一千遍也成真理了,何况他自己也真的是有不臣之心,有不臣之举呢。既然逼到眼前,那就不如先下手为强!
可笑的是杨国忠在听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后,居然异常兴奋地说:“你看,我早说了吧,他要造反!”临死而不悟,真是比牛二还牛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最初的一个月
杨国忠这么兴奋,自有他的道理:“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人,将士们都是不愿意的。不过十天,他的头就会被砍了传到长安来。”
这话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大唐处于鼎盛时期,圣主名相(杨国忠肯定认为自己是名相),自然有最大的号召力。事实上,除了范阳军区之外,河东和平卢都没有跟从安禄山。
就连唐玄宗也点头表示赞同杨国忠的意见,以为叛军可以轻易击溃。他们实在太轻敌了。
事实上,忠于唐朝的军队此时根本打不过叛军。安禄山的军队中,真正核心的战斗力在他的那些非汉族军队——这些人对玄宗、对杨国忠可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包藏祸心的安禄山早就有意识地准备了这一手。
史书上提到安禄山起兵,“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军队组成分为两部分:“所部兵”和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游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阳节度使所管辖的军队。这批军队中的骨干将士,多是追随安禄山多年,其中蕃将还占据多数。就在这年,安禄山还用三十二个蕃将替换了汉将。底层将士即使有所不满,也不至于哗变。
更重要的是还有大批的“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禄山叛军中的精锐之师。其中同罗,乃是草原部族铁勒的一支,骁勇善战,本属于阿布思所统领,后来被安禄山设计陷害后诱降,几万同罗骑兵加入,史书上说:“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见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安禄山还特别从同罗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壮士之意)。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安禄山手下这批非汉族部族,本来都是他征讨的对象。安禄山有次在奏章中就曾说“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也就是说,这些人本来是唐朝的敌人,也是安禄山的对手。但安禄山很狡猾地一边征讨,一边化敌为己了。以至于等安禄山造反之后,大批的唐朝“敌人”横行内地,涂炭生灵。有学者甚至认为:安史之乱,其本质是一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在国内进行的外患”。大批外族通过安禄山这个媒介,向唐朝发起了挑战。这个说法有趣,但乃皮相之说。这些人虽是外族,但他们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他们只是安禄山个人野心的工具。而安禄山本人,也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政治目标,他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帝国反叛者。就整个安史之乱来说,也不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安禄山叛军的这种构成,唐玄宗和杨国忠并没有在意,甚至可能压根都不知道。因为这些所谓外族军人,本来就不在正规军队编制之中。换句话,他们只是安禄山的私兵。唐中央的轻敌,导致了军事上的大溃败。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安禄山就顺利占领了河北、河南,并拿下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的军队十一月九日起兵,一路南下,非常顺利。所到之处,唐军望风瓦解,完全没有抵抗之力。是啊,内地几乎已经上百年未见战争,百姓安居乐业,郡县也完全没有一点战备可言。况且,河北地区还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因为他身兼河北道采访使。
朝廷得到的反叛消息,竟是从河东先传过来。到十一月十五日,朝廷才确认消息是可靠的。玄宗调兵遣将,做了一些部署。可惜他过于轻敌,草率从事,结果是崩溃性的败退。
第一道防线,放在黄河以南的陈留(开封),主帅是文臣张介然。十二月初二,安禄山跨过黄河,直逼陈留。此时张介然刚到
《大明如此江山》 第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