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4部分 (第1/4页)

没事找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现在,我们来看淅川县当年移民青海的情况——

据淅川移民局干部岳文华提供:早在1969年10月3日至11日,岳文华、魏焕云两人即去青海省移民安置农场外访过关于淅川移民的情况。1999年为编写移民志,岳文华又走访了原支边带队领导王海申、李纪奎、侯富润,岳文华整理了前后两次谈话纪录——

1958年11月3日,南阳地区按照中央精神,支边任务主要分配在平源县,但为了安置丹江口水库移民,地区分配给淅川县8000人任务。1958年11月17日,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通知精神,制订了《动员支边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的意见》,决定从库区三官殿、埠口、宋湾、滔河、老城等五个区移民人口中去完成支边任务。经过个人自愿申请报名,最后审定8008人,其中男青年5565人,女青年2443人,一次性到达青海省西宁市,分三批到安置点。

当时,支边青年每人配发大衣一件、棉衣一套、被褥各一条。棉鞋棉袜、手套由青年自备(个别有困难也可适当补助),每人带干粮二斤,小农具一至二件(指镢头、锨、铲、铡刀、锄等),菜籽、粮种等。

第一批是1959年4月3日,从西宁由王海申带领淅川老城、马蹬、大石桥、仓房等4个公社3121人,与信阳汝南县支边青年2000人,合编为文都建设兵团,进住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第二批是1959年5月3日从西宁由李纪奎带领滔河、宋湾两个公社2765人进住青海省贵南县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军马场。

第三批由张道善从西宁带领李官桥、埠口2122人于1959年5月13日进住青海省海南自治州都兰县农场落户。

1960年3月,青海省组织慰问团到淅川县慰问,当年冬,淅川县又组织支边青年家属4909户14334人,迁往青海省安家落户。以上支边青年和家属共迁入22342人。

经座谈回忆和记录日记,现留住在青海省只剩5930人。

由于长途搬迁,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不适应,加之1959至1960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支边青年和家属年老、体弱、多病,在行途中伤亡病故,进入安置区又急于返迁,多数病死在途中,据不完全统计,死亡5400多人。

关于这2�2万多淅川移民的命运,是我2005年6月到达淅川后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2005年6月5日,我采访到达淅川县城,主管移民的副县长姬丰臣对我说,你看了那个报告肯定会哭,我看一次哭一次……此后我看到了1961年中共淅川县委编号为204号的文件,这份文件是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报告名称为《关于支援边疆移民青海省返籍人员安排生产生活的紧急请示报告》——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2)

南阳地区、河南省委并请转报中南局、党中央:

我县自1959年至1960年,先后两次支援边疆移民青海省22324人,其中,男12494人,女9830人;青壮年12793人,家属9535人。自1961年1月至8月中旬已返回11052人,而绝大部分是老年和小孩,在回归人员中又多系无依无着,大部分生活用具当在青海,他们体质都很瘦弱。据统计调查有轻重病员达6918人,占回归总人数的62�6%,其中干瘦、浮肿病3729人,占发病人的53�9%。因此从入夏以来,在回归途中不断发生死亡事故,据初步了解从西宁至淅川途中即死亡56人。

据返籍回归人员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生活调剂不好,加之气候、水土不服,不仅疾病流行十分严重,而且死亡达30%左右。我县埠口区党子口大队支边迁往青海循化县文都农场76人,死亡36人。关防滩公社回归家属董智福说:“柴达木库伦县怀图塔拉青年农场原7000人,今春已死亡1200多人;该场第三站原700人,死亡将近300人。”王天顺反映:“黄南自治州同仁县甲五农场第三站170人,死亡60多人。”据我县城关区武洲大队调查原支边197人,在青海已死亡64人;李春法一家7口人,死于青海3人。

2�干部作风恶劣,违法乱纪相当严重。循化县文都农场第五站170余人,被连长刘某某强行捆绑吊打的90多人;支边人员连光辰严重浮肿,每天不能拾回80斤烧柴,被刘痛打至死;支边家属邓永福被扣1月口粮不发,而上吊自杀……武洲大队家属

《大江北去的大江是》 第2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