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热带雨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序 改变生活方式永远不算晚
最近,我经常有朋友问我:“是不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还有很多,因为词典中就是这样写的:“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古人称:“体壮为健,心怡为康”,意思是说身体强壮,心情愉快才能称得上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提出,“健康是躯体的、心理的、社会人际适应的和精神道德上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因此,健康的标准绝不是单纯指一个人“没有生理缺陷和疾病”,而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最完美的状态。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意思是说,圣人(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懂得一个道理,人体在没有患病之前就应该进行防治,国家在没有###之前就应该进行治理。如果等到有了疾病再进行治疗,国家发生###了再进行治理,就如同感到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战争已经打起来了才想到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现在人们也常常讲“求医不如求己,治病不如防病”,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有句话说的不错:“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忽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的养生保健,结果导致了各种悲剧的发生。尤其是近来的知识分子,各界名流,社会精英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深感沉重和悲痛。如果我们多一些珍惜自己的健康,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许就不会出现英年早逝的现象或花费那么多医疗费用了。
促进健康是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仅靠一种保健方法或一种保健品就能做到的事,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良好的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正如美国科学家斯蒂芬妮·丘维说的:“改变生活方式永远不算晚。即使你到中年或是更晚才开始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你都能从中受益。”而这也正是《无病一身轻》一书所倡导的养生理念。
俗话说的好:“养生无大道,小道也凑效”!也许你没有能够取得你理想中的人生宽度,但你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你的生命长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张国玺教授
前言
健康的身体是父母赐予我们的“无价之宝”。这个道理也许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利用好这个“宝”。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时,也只能让它在那里沉睡;一旦知道它可以“利用”,我们又以毁灭性的方式廉价将它们“售出”,等到懂得它真正的价值时,它已所剩无几。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终生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曾几何时,我们为一张“录取通知书”一头扎在题海里,不知昏天黑地;曾几何时,我们又为了工作,一头扎进办公室内,不知春秋冬夏;曾几何时,我们又为了“钱”途光明,整日奔波于生意场上……为了博得别人的羡慕,我们整日疲于奔命,哪怕累得面色憔悴;为了生活得更好一点,我们绞尽脑汁,即使病得高烧不退……
患病了,我们此时也许一定会再三告诫自己,病愈之后再也不做有损健康的事;然而,一旦恢复健康,便又把自己的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一次又一次,直到有一天又回到病床上,而且它可能再也不会给我们承诺的机会。
正如俗话说得好“有什么都别有病,没什么都别没健康”。那么,健康究竟是什么?很多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健康就是人体的一种生存良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多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的身体应该是不生病的身体。
而要想保证身体健康,一定要注意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资料表明,当代人类45%的疾病和60%的死因与生活方式有关;我国的前10位死因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占致病因素的。这些资料和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健康正面临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严重威胁。更为可怕的是,许多人正在每天的生活中把对健康的危害因素当成享乐,他们的健康正在因此而日渐受损,他们可全然没有觉察
《无病无伤》 第1部分(第1/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