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5部分 (第1/4页)

交通工具类:沧海一叶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褪侵赴凑兆约旱恼嫘郧椤⒄媲槭蹈凶鍪拢�馐乔飨蛴凇叭省钡模弧扒裳粤钌�保�蚴侵杆祷白鍪虏荒苡芍裕��湃ヌ直鹑说南不叮�饣崂搿叭省痹嚼丛皆丁�

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思想以“正名”为中心展开。《春秋》经文的褒贬进退、扬善黜恶,其实都体现着圣人的“正名”理想。所谓“正名”,就是要使“名”正,即首先要维护“名”的准确性,并重新确立起等级化的“名”的尊严与权威。进而在“名”的规范下,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如此,就可以由“名”而“实”地改变礼崩乐坏、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重新建构起以礼乐为核心的等级化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经说,孔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归纳为“学周礼”。确实,孔子极为看重“礼”的作用,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把恢复周初的礼乐之制作为救世复兴的途径。

第二章 儒家的原创时期(6)

所谓“克己”,字面意思就是克制、条理自己的欲念。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孔子并不主张灭绝人的一切欲望,正相反,他以肯定人的形形色色的正常欲望为“克己”的前提。如他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在他看来,个体的食色诸欲正如水往下流一样是正常的,是必须承认的,但若放之任之,使之如洪水之肆虐,则又万万不可。所以,他把“道”、“义”等道德价值原则拔升提高,使之成为节制个体纷繁欲念的堤坝。例如,他虽然承认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如果不以“道”趋利避害,是君子所不为的,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此,孔子特别彰显了“君子人格”。“君子”一词古已有之,但多指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男子。孔子削弱了“君子”社会地位的一面,突出其道德性的一面,使“君子”成为个体道德修养的楷模,因而他所谓的“君子”就成了那些“克己复礼”做得比较成功的道德个体的专称。正因为高举了这种“君子人格”,才会出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境界。

孔子的“克己”之道是与“礼”分不开的。他给弟子解释“克己复礼”之意时,提出著名的“四非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孔子把节制个体情物之欲的“道义”化入礼仪规范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复礼”对孔子才有了如此重要的意义。在整部《论语》中,随处可见孔子对君臣、父子,以及对丧祭乡饮之礼所作的繁复规定。应该说,正是在这种繁文缛节中,在尊尊卑卑、贵贵贱贱的区分之中,在名正言顺的条理之中,道德个体对自我的定位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得以凸显,个体对自我的掌握和对整体和谐的追求得以体现。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礼”。

然而,对礼乐制度的强调,又极易走入另一个误区,即:以礼仪规范个体行为,使个体坠入礼乐制度的网罗之中,甚至,礼乐的规范取代人的本质而成为个体社会行为的最高价值标准。

孔子显然注意到这种危险,因此,他提出“文质并重”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那里,“文”有很多种意义,但在与“质”相对时,多指被礼乐化、修饰过了的言行;而“质”则意味着较多地保留了个体的质朴本性。对礼乐教化功能的重视必然使孔子十分强调“文”的一面,以避免个性中粗鄙不堪的一面过分彰显;但是,他又注意到,“文”应以“质”为基础,否则就会流于表面形式,而缺乏个性和生命力。

对礼乐的这种审慎保留的态度,在他关于礼乐与仁的讨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既是人的类本质规定,同时也是个体道德实践的最高成就。以“仁”为礼乐之本,突出“仁”对礼乐的实质性的决定作用,既避免了过分地把礼乐夸大化、本体化,以至使人消失在礼乐中的危险,同时又突出了个体的道德活动的成果对礼乐的重要意义,使个体得以真正跳出礼乐的桎梏,成为礼乐的主体。

孔子还努力保留人们对于天命的信仰、敬畏。

第二章 儒家的原创时期(7)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一次,王孙贾问他:“与其媚于奥

《儒家的书应该看哪一本》 第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