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1部分 (第1/4页)

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盖追夤偌泳舻氖焙颍�僖�技釉诎惭淤壬砩稀U馊怂慵窳烁龃蟊阋恕�

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改姓安,直到开元初年,当时,安氏部族破散,康禄山才十来岁,他和几个安氏兄弟一起逃出了突厥。患难之中,他们结为兄弟——按汉人的习惯,他们本来就该是名义上的兄弟。这个所谓结为兄弟,反而更像是患难定交。自此之后,康禄山正式变成了安禄山。

这些安氏兄弟里面,除了安禄山外,最出名的是安思顺。因为后来安思顺和安禄山一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将,官封节度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的关系似乎变坏了——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事情,再次上演。而且安思顺还曾经向玄宗密报说安禄山必反。开始的时候,唐玄宗没有听他的。而到了安禄山真的造反后,唐玄宗还是将安思顺砍了脑袋——因为他已经对蕃将彻底失去了信任感。安思顺这个兄弟,也算当得冤枉。

也许还应该提到的是,在这个孩子出生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同乡里有一个叫史窣(sū)干的孩子也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史思明。史思明这个名字很有点讲究,首先含义深刻,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实,这个名字是大唐皇帝李隆基赐给他的。天宝元年,史窣干被派去向李隆基报告工作,皇帝不仅赐座,还很亲切地跟他拉起了家常,问他多大了?回答说四十了。皇帝说,还很年轻啊,前程远大啊!大概觉得他这个名字不够文雅,于是赐名史思明。

我颇怀疑“窣干”两字也与“光明”有关,与“禄山”类似。“史思明”既有原来名字的含义,又结合了中国文化传统,可谓神来之笔。从这点看,李隆基还是很有点才气的。也难怪他敢注解儒家经典《孝经》呢。

虽然有的资料说史思明是突厥人,但从“史”这个姓氏看,他应该也是粟特人的后代,也是“杂胡”。而且估计很可能也是跨种族的爱情结晶。相似的出生背景和相同的乡里,安禄山和史思明就这样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后来又成了战友。实际上,史思明几乎是另外一个安禄山,他们的身份背景、人生经历,乃至死亡,都如出一辙。两人唯一不像的地方,是他们的身材。安禄山是个超级大胖子,体重三百多斤;而史思明则是“姿癯露”,意思是身材极瘦。一胖一瘦都是非常突出,倒是一对天生的丑角搭档,可以讲相声了。

营州这个地方,注定是个风云汇聚之地。营州,今天的辽东朝阳,山海关外。营州的西北是奚,北边是契丹,稍远一点是突厥,东北是渤海,东边是高丽、新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地混杂着各色人等,是个实实在在的民族大熔炉。

这里,不仅出了安禄山、史思明,还出了一大堆后来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当然,大多是安、史部下。但是,他们的敌手中,也有不少是营州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光弼,还有后来围邺城的九节度之一王思礼。

安史之乱,夸张点说,几乎就是一次营州人的内战。

三、安禄山的第一份工作和营州

营州是安禄山的老家,也是他成长、发家的地方。可以说,营州见证了安禄山的前半生。

安禄山的第一个职业,就和营州密切相关。开元初年,安禄山逃出部族,虽然才十多岁,但他不得不从此开始“闯荡江湖”了。那么,“闯荡江湖”的安禄山都干过些什么活儿呢?

在从军之前,我们只知道他做过“互市牙郎”。

所谓的互市,就是设在边境上的外贸市场。唐朝时候做生意都需要在市场中进行,当然这里是大宗的批发贸易,类似于今天的小商品市场。而“牙郎”,则是中间人的意思。这个中间人很必要,首先是充当语言翻译,既然是“外贸”,那就要和不同民族的人沟通,翻译就变得很要紧。据说安禄山会六蕃语,就是六种民族的语言。甚至有说通九种的。其次,每次贸易都要订合同,需要有个中间人作保,还要到政府部门“公证”,同时还要交税。安禄山就是这个中间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安禄山相当于是国营外贸公司的一个员工。

安禄山很可能在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干“牙郎”。因为正是这一年,开元五年(717),他的老家营州,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和机会。

在开元五年的前一年,东北的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唐朝在东北的两个对手——契丹和奚(这两个部族,在唐代合称为“两蕃”),都投降了唐朝。而在此之前长期“沦陷”于契

《大唐江山是什么意思》 第1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