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淘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只要看看在这之前玄宗对高力士说过的话:“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便可知道玄宗此时说传位给太子的话是言不由衷的。皇权下皇帝与太子关系微妙,这其中的利害玄宗还是太子时已经亲身经历,所以他宁愿将朝政托付给宰相。而且,他也从未明确地表示过想要传位于太子李亨。既然玄宗是故作姿态,那么御驾亲征自然也就是虚张声势了。
杨国忠却因此而心惊肉跳,惊恐万状。杨国忠专权前,为了讨好巴结李林甫,充当了李林甫的“打手”,极尽陷害打击太子李亨之能事。二人之间的积怨极深,非死方能化解。杨贵妃姐妹恃宠飞扬跋扈,极大影响了朝政,太子李亨早对杨氏家族深恶痛绝。倘若太子李亨真的从此主持朝政,对于杨氏家族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所以杨国忠急召杨氏姐妹,神情紧张地说:“太子素嫉我家,若一旦监国,我等兄妹,都危在旦夕了!”经过紧急磋商,最后决定由杨贵妃出面,劝说玄宗收回成命。
杨贵妃当然晓得此中利害,为了维护其家族的整体利益及其自身的地位,于是脱去簪珥,口衔黄土,匍匐至玄宗前,叩首哀泣,即所谓的“衔土请命于上”。此时的玄宗已非开元年间那个英姿勃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一代贤君明主,而堕落成倦怠朝政、沉溺声色、偏听偏信、亲近邪僻奸佞的昏君。他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决心躬临前线,更乏传位于太子李亨的诚意,见杨贵妃如此“恳请”,令人心疼,便顺势作罢。
大唐王朝正值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倘若此时玄宗能以国家社稷的安危兴衰大局为重,毅然统领大军###安禄山,无疑会使朝廷上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亦会使前线将士士气倍增,无不视死如归,英勇杀敌,这对扭转整个战局,加速平叛进程,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玄宗为了讨一个妇人的欢心,抑或他只是顺势下台,轻而易举地放弃足以改变大唐王朝命运与前途的重大举措。这件事后,朝廷上下更加痛恨杨氏家族的专横跋扈与祸国殃民。
在这一场好戏中,最失望的人大概就是太子李亨。他从这件事上应该能够看出,不除掉杨氏兄妹,他或许永远登不上皇位。太子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多年的压抑生活造成了他隐忍的性格,但到了这个时候,几近生死存亡,他再也忍不住了,心中开始酝酿新的计策——不是对付叛军,而是如何对付杨氏兄妹。上天眷顾了他,6个月后,他如愿以偿,计划顺利实现了。
二 潼关内讧(2)
就在大唐最高统治者上演御驾亲征的闹剧时,安禄山看到洛阳宫阙尊雄,心情急欲僭号。于是,他在洛阳苑中的凝碧池旁大宴百官,迫不及待地地称帝僭位了。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任达奚殉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还设置了百官。安禄山身穿衮袍头戴珠冕,由侍从官簇拥,登上宝座。安庆绪、安庆恩两个儿子侍坐两旁,文武官员、各部酋长左右分席,依次列坐。一切看起来都有模有样。
因为安禄山长子已经为唐朝所杀,二子安庆绪在同一天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宠妾段氏和段氏所生第三子安庆恩却因为此事相当不高兴。各人的心思各有不同,祸根却也因此在这天埋下了。
安禄山称帝后,便一直滞留在洛阳,醉心于花天酒地的享乐。而唐朝廷的勤王军逐渐集结到潼关,据守天险,唐军与叛军双方形成了对峙之势。
就在这期间,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唐军在河北接连取得大捷,截断了叛军的后路,唐军士气大振,叛军军心开始动摇。安禄山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此时见唐军开始了反攻,而三军统帅正是他的大仇人哥舒翰,不禁开始惊慌起来。他后悔不该起兵造反,招来谋士高尚、严庄,斥责说:“几年来,你们一直劝我起兵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西进之军打潼关,几个月也打不进去,北归范阳之路也被截断。朝廷的军队从四方云集,我们所占者只有汴州、郑州等几个州郡,困守在这里,叫什么万全!你们的谋略何在?自今以后,不要再来见我!”大发了一通脾气。
高尚与严庄之后极为害怕,好多天都不敢去见安禄山。这时刚好田乾真从潼关回来。田乾真小名阿浩,文武双全,是叛军中有名的骁将,很受安禄山器重。田乾真知道事情经过后,便为高尚、严庄说话,劝安禄山说:“自古以来,凡是要成就大事业的帝王,却都有胜有败,怎么能够指望一举成功呢!现在朝廷军
《中国历史分水岭安史之乱》 第1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