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大刀阔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衡量一所中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能够进入重点大学的唯一要求也是考试分数——所有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分数。学生的品格是否高尚,连作为录取的参考标准都够不上。没有人关心你是一个品格高尚还是品格卑劣的学生,只要你有好的分数,就能进入好的大学,将来就有一个好的职业。
中国教育怎么了 品格之忧(10)
如此单一的优劣评价机制,催生出学校、教师、学生、学生父母乃至全社会畸形的价值观,当一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被简化到*裸的考试分数以后,作为教育目的的“育人”,就再也无人关心,无人问津。
考试分数能衡量什么?它唯一能衡量的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很多知识,这既不能衡量一个学生的品格,也不能衡量一个学生的智商情商,更不能衡量这个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规划(统一试题是无法看出一个学生的人生规划的)、内心善良还是充满邪恶,除了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外,其他什么都不能反映出来。
既然教育的结果无须考量学生的综合情况,仅仅需要考量的就是他的书本知识,所有学校放弃“育人”,转而把全副精力投放到向学生灌输死板的知识上,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高尚的品格?我坚信,就算有学生有可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其在不可抵挡的强大的考试压力之下、在全社会都以考试为教育目的的氛围中,他也只能选择投降,加入到考试机器的队伍中去。
在考试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氛围中,如果继续强调学生品格对个人、对国家、对全社会的重要性,你就会招来嘲笑,就会被边缘化。
可以想象一下,当人与人之间再没有信任、再没有内心与行动的和谐统一,混乱和无序,就是必然的。
我坚信贝布尔的话是正确的——欲整饬混乱和矛盾,必先实现个人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一点,唯有真正的教育。育人,从孩子抓起。
学校的考试是必要的,也是永远都必须存在的,但越来越精确的考试,它只能是学校教育功能的测试手段之一,而非全部。从长远计,从民族最高利益计,从个人发展计,中国教育应当对学生实行全面的训练。训练的重点,永远不应该是知识,而是品格。一个具备了高尚品格的人,他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他就会根据自己应当做的事情的需要,去自觉地学习相应的知识,而不需要强行灌输。当某种东西变得十分需要的时候,去追求得到这种东西的技术和知识,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渴求。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比自觉的追求产生更大的动力?
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厌倦的情绪在各个学校蔓延,我曾经向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请教:“你认为你所从事的教学有意义吗?”他回答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我的学生们考出了好成绩,我就可以得到奖励,就能够得到很多好处。”
他说,虽然他是学校的优秀教师,但他内心早已厌倦。“每天都像一台机器,流水作业,毫无情趣,其实我们也知道,我们现在教的那些知识学生走出校门就会很快忘掉,那些知识完全是死的,是强行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面的,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呢?”
他因此而十分痛苦,他曾经梦想做一名真正的教书育人的好教师,但现实却只有追逐考试,追逐分数。
“你不要认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育人有多么重要,至少有一部分教师是知道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外,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是不会纳入教师的考核范畴的,就算我们认真育人,培养出很多品格高尚的学生,那又能怎么样呢?学校不关心这些,严格地说,是全社会都不关心这些,他们只关心分数,只关心有多少个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或者其他什么重点大学,而不是你培养出了多少个品格高尚的学生。我们的绩效考核也与学生是否品格高尚没有任何关系,分数才是唯一的指挥棒。我们只有围着这个指挥棒转才能活下去,否则就只有走人。”
我也问过一些中学生:“你们学的东西有意义吗?”他们回答说:“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天到晚死记硬背,一点乐趣都没有,早就厌倦了。但是为了高考为了上大学,厌倦了也得背,没办法。”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那些内容,但他们必须教、必须学,他们正在做他们根本就不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在长达12年的小学、中学教学中,他们都必须要这样做
《中国教育将何去何从》 第1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