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5章 大生产运动3 (第1/2页)

风中枯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实,陕西各地官府承受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不要说财物方面的付出使他们穷于应付,只说这食不果腹的流民聚集一起,就如同身边放置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般,令他们寝食难安。

更令他们难以言表的是,此次陕西赈灾,钦差徐大人直接行文知县衙门,调集的低层吏胥甚至良善民壮占了绝大部分,对于他们这些朝廷命官却是一副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给出的“不敢骚扰地方政务”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可鬼都知道,他们这些地方官府对赈灾事宜是极其“感兴趣”的,也很想代行其劳。可徐光启如此做派,实在与断人财路无异。这种行为尤其不能令他们接受。

他们是不敢对皇帝陛下有任何抱怨情绪的,因此所有的火力就几乎全集中到了徐光启身上。

平凉府、凤翔府以及商州、同州等几乎所有的府、州衙门一面向陕西都指挥使司衙门请调卫所兵丁帮助维持秩序,一面向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衙门请示处理办法,其中的牢骚满腹自然毫不避讳。

现在陕西的“话事人”是布政使张秉武张大人,其官名全称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可不要小瞧了这位张秉武张大人,他可是出自安徽桐城张家,后人中更是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官拜清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就是在大明,安徽桐城张家也是属于巨宦之家,祖上张英做过陕西参政,族兄张秉义做过山东按察使。

但是近几年,这位家世显赫的张秉武张大人却有些流年不利。先是衔皇命巡抚陕西的乔应甲颐指气使,很有些越粗代庖甚至取而代之的意思。

因为对方是代天子巡行,张秉武张大人自然不敢触其锋芒。为避其锋芒,只好托病不出,一省大政就悉听乔巡抚摆布。

“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其官也属于“行官”,而不是像按察使和布政使之类的非常固定的“坐官”。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

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

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

此外,明代还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大明王朝才设置的差务。

好歹去年乔巡抚终于结束了“巡抚”,回转了京城另有任用,布政使张秉武总算可以从容展布自己的施政方针了,没想到今年又来了位钦差徐大人。

而且这位钦差徐大人比那位巡抚乔大人更能折腾,这不刚刚到达陕西几天,就几乎弄得全省怨声载道。

可像那位巡抚乔大人一样,这位钦差徐大人同样是张秉武张大人不敢惹的,而且皇帝陛下圣旨措辞之严厉也是从未有之。张秉武张大人只好将事务继续委托给参政洪承畴和刘应遇,然后他就继续回家,依然托病不出。

参政洪承畴和刘应遇却不能再推脱了,而且也推无可推,只好硬着头皮,约好了一起去延安府绥德州去面见钦差徐大人,明为讨要主意,实际暗含些许逼宫含义。

没想到两人此次绥德州之行竟然意外地非常顺利。

双方见面之后,二人就将各地官府面临的窘境悉数告知。当然了,其中自然夹杂些许演绎夸张的成分,其目的到也是想给钦差大人造成一个情势紧迫的印象。

钦差徐大人听完二人的情况介绍,竟然丝毫没有推诿之意,而且还立即表示了歉意。

对于徐光启的态度,洪承畴和刘应遇感到很是惶恐。

抛开钦差不谈,侍郎是正三品,而参政却是从三品,何况徐光启还是六十多岁的年纪,在二人面前可谓齿德俱尊。

就是这么一位齿德俱尊而又身负皇命的人,态度却是如此谦恭,实在出乎洪承畴和刘应遇的预料。因此,二人也赶忙自我检讨一番。

之后钦差大人就将准备好的措施告知了两位参政大人,并且毫不讳言地说明,此次受皇命赈灾陕西,皇帝陛下一再嘱托,要坚决杜绝以往的

《大哉孔子授六艺什么意思》 第25章 大生产运动3(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