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3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信息吸收、甄别和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外,它还研究人们的异常行为,从而观察非理性行为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市场交易者各种行为的研究,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三个假设提出了质疑。对于有效市场理论中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行为金融学提出要用投资者的正常行为取代理性行为假设,而正常的并不等于理性的;对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认为,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并不总是随机的,常常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套利可以使市场恢复效率,价格偏离是短暂现象,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不仅有条件限制,套利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因此不能发挥预期作用。

行为金融学尽管已经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和思想也在广泛应用之中,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技术分析是建立于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即去分析行为金融理论的分析结论,再结合上基本面分析的长处,金融投资理论就会更加实用。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避开心理陷阱

行为金融学专家指出了几种常见的心理陷阱:

◆羊群心理

一个人很难做到遗世独立,与众不同。在因特网股票狂热的鼓动下,不少投资者尽管有顾虑,还是购买了这些股票。促使他们购股的未必是社会压力,而是他们不相信这么多的人会犯错误。他们感到,当大家都这么看好因特网股票时,自己不买,会丧失一个很好的机会。的确,当媒体的头条新闻,华尔街股票分析家,同事朋友的话题都是因特网股票的时候,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思维适应流行的观点。

当大家都听信相同的谣言时,就会发生集体性判断失误,产生集体性非理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朝一个方向走,不存在随机性,所以不见得有彼此抵消的可能,也限制了市场套利机制发挥影响力的效率。

羊群行为不一定是非理性的行为,但结果不一定好。金融史上不乏整个社会都会发疯一般地追逐某些股票的先例。发疯是集体性的,而从疯狂中清醒过来却要靠自己。

◆过度自信

有的投资者很频繁地买卖股票。可是除了给自己增加忧虑和亏损以外,一无所获。一项研究表明,频繁买卖股票的人投资收益率比不频繁买卖股票的人要低7。1%。即使极其聪明的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股票买卖,也很少能获得优秀的绩效。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经常买卖股票呢?这是因为多数人都过于自信,以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如果他们的股票因股市上涨而受益,他们会把股票的上涨归功于自己选股选得好,而不是客观地承认市场因素占主导地位。

投资者过于自信是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投资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过度自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认知偏差,投资者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度要比实际上所具有的精确性更高,所以他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总是走向极端。

◆厌恶损失

投资者每买一种股票,就等于开了一个心理账户。投资者的购股价格在心理上会形成一个参考点,然后他们的心理就固定在这一参考点上,围绕着它作持股还是卖股的决定。他们对于其他信息置若罔闻,很难客观地评价股票。由于每次购买股票的价格不同,因此每次的参考点也不同,使投资者每次决策都因情况不同而改变。

在行为金融学中,用于描述投资者按照自己心理账户的“平衡”来作投资决策,在调整资产结构时,往往卖出组合中某些“盈利”的品种,而留下仍然“亏损”的品种的投资行为。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美元,赌客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于是,“厌恶损失”会导致一些赌客在输钱的时候,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都要竭力避免损失的心理。抱着这种心理,无法把握自己逐渐丧失的“理智”却偏要抓住“已经失利的局面”不放,最后就是“越输越多”,直到“输得精光”。

◆避免心理陷阱

为了避免这些心理陷阱,投资者必须事先为自己设定资产配置规则,并严格遵守。股市虽

《三天读懂金融学 张恰 电子书下载》 第3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