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后记 –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 (第1/2页)
子胡不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概是十四年前,我写过一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这也是我这辈子除了应付学校作业和工作文件报告之外写的第一篇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文字,故事很简单,里面的涉及的人物也很少,大致说的就是一位叫陈知诚的地下情报人员在日据东北时期,去执行一个夺取日本人埋藏黄金地图的任务,不幸的是这个任务失败了,他不仅受伤残疾还被组织怀疑审查,虽然遭受了很多磨难,最终他还是重新获得组织的认可和接受。 我记得写这个短篇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写完之后也没想着再去完善,就放在电脑里那么摆着,毕竟在那时候我还忙着管理一家外贸公司,写这个短篇只是心血来潮,兴之所至而已。 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我的生活和工作的轨迹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能说不好了,只能说现在的生活是过去的我一直梦想的,但也是过去的那个我不可能习惯的。然而时间就是如此奇妙和无奈,它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一点点地改变,让你蓦然回首想起当年的自己,有一股恍如隔世的感觉,茫然到甚至不敢相信在记忆里的那个人曾经就是自己。 空闲的时间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但好山好水看多了也就只剩下好寂寞了,虚度时光的悠然舒适也成了一柄钝刀无时无刻不在刮蹭掉原本对人生的热情和追求,我觉得自己该去做点儿什么了。 一年半前,我亲爱的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搞有声朗读,需要一些本子去做练习,她就将我之前写的那个短篇拿到喜马拉雅上去朗读了,收听的记录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她就开始怂恿我去将那个短篇改成一个长篇写出来。 老实说,当时我正为之前写的一篇不到二十万文字的惊悚探险小说被起点拒绝签约而愤愤不平,对这一类主旋律谍战类的小说市场前景很不看好,我还有一点儿固执,认为即便小说是虚构的,也应该尽可能贴近真实,还原真实,小说里的人物不可能也不应该被神话成无所不能,我更加接受不了无论什么类型 的小说,仿佛主角不是穿越过去的就不能成书,然而现在的流行文学的主流就是这样的网文,我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继续写下去是浪费时间,没有人会有兴趣读我写的书,更不会有人去读懂我在那些文字里想表达的情感。 于是我亲爱的就鼓励我,说只要我能沉下心来写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总有一天会有很多人去喜欢读我写的书,为之感动,而且又问我,难道我去写书的目的是为了赚快钱吗?我为之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确实如此,我已经没必要为了钱去委屈自己做自己做不了,也不想去做的事情,就像我亲爱的劝我的那样,我写书不需要考虑去迎合谁,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满意的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于是我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殚精竭虑,以从一九四一年开始到一九五零年为止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发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写了这部小说,一开始用的是之前的那个短篇小说的名字,烽火年代,后来还有了一个别名,山河。 当初在筹划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正在读英国作家肯. 弗雷特的《巨人的陨落》,为书里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在宏大历史事件背景下发展的情节而痴迷不已,我不得不说,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多多少少受了《巨人的陨落》的影响,特别是以不同的人物作为每一章的主角,以他们的视野和想法去参与和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将这本书定位为谍战和年代类型的小说,但我心里的侧重还是偏向于年代,我更想在书里讲述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坚持理想奋勇救国的革命者,还是只是单纯地想活下去的升斗小民,他们是如何在困境甚至是绝境里苦苦挣扎,寻找自己往前的道路,所以我更希望这本书不要只是围绕着一两个人写下去,我需要更多张活生生的面孔出现在这本书里,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同样的血肉之躯和七情六欲,只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各自的追求不同而最终引向不同的终点,但在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章节里,他们都是主角。 谈到书里的人物,原本的短篇里只有陈知诚一家四口,还有顾铁山兄妹三人出现,而齐蓝,王秀儿,范筱菁,孟小七,娜塔莎,沈维,温先生等等人物都是之后在创作长篇时加进去的。 当然书里的情节还是围绕着陈知诚和顾铁云两个男主角展开,孟小七这个人物也很重要,他自始至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几乎串联起整本书的事件进行,而沈维,我一开始对他的人物设想,是让他可以成为顾铁云在警局里看似对立实则暗地里互相支持的角色,可是后来我改变了主意,我更希望在书里塑造一个被逐渐黑化的人物,他只是极度地想活下去,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让他的寡母过上好日子,这些要求在现在看来很正常也很励志,但是沈维的悲剧就是他生存在那个
《烽火年代全集》 第442章 后记 –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