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6部分 (第1/4页)

大刀阔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ㄑ�觥⑾��@停淮俳�秤�淖饔谩�

前来武夷山视察的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领导人品尝此酒后曾说:“武夷留香;余味满口;不愧是武夷一绝。”十月白米酒是武夷山民间“土宴”中常用之酒;由于酿于农历十月十日;故称“十月白”。它营养价值高;能活血舒筋。

素菜名品丰月沉江(图)

此菜为南普陀寺的素菜名品。说起其名,还是我国文化界名人郭沫若先生所定。1962年11月24日,郭先生僧夫人于立群来南普陀寺。中午,寺院以素菜招待郭老一行。他品尝后十分高兴,当他品尝“当归面筋”这道菜时,见圆形汤碗中半浮半沉,半是面筋,半是香菇,如半轮月影沉于江底,便为其改名“半月沉江”。接着,又为寺中的菜单进行文字润色,还赋诗一首日:“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人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自此以后,此菜也身价倍增。

闽南名吃蚝仔煎(图)

此菜又称“蚝煎”,为闽南名小吃。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是盛产鲜蚝的时节,这期间在厦门等地的大街小巷的饭店、摊点上均有蚝仔煎供应。关于此食的来历,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善良的土地公公希望世上人人富有,都能过上好日子。但土地婆不同意,她说若是人人都富有,自己的女儿出嫁时谁给抬轿子。为此,她“要让富的富顶天,穷的无寸地”。天下的穷人多,都恨透了土地婆,听说土地婆最不喜欢吃蚝肉,于是人们便在她诞辰这天专做“蚝子兜”(即蚝仔煎的前身)供她,以示报复。于是,闽南人便渐渐有了吃蚝仔煎的风俗习惯。

福州名吃扁肉燕(图)

传说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中富有,闲来无事,便想着吃喝玩乐。一天,他让厨师给他做些没吃过的好东西,厨师琢磨半天,想出一种:他将猪瘦肉捶打成肉泥,再掺入适量的淀粉,擀成薄片,切为小方片,包上调好的肉馅,煮熟后又配以高汤。御史一吃,鲜香嫩爽,连声叫好。忙问厨师是何吃食,厨师还没给它起名呢,见其形扁如燕,便随口答曰“扁肉燕”。开始,扁肉燕由御史家传入当地的大户人家,以后逐渐传到福州,并成了福州的名小吃。当地有“太平扁肉燕,老少都喜欢”之说。其食法也有多种,可包馅煮食,可切丝配菜煮食,可配鸡蛋煮,可配肉丸煮等等。

四川:川菜香飘天府国(图)

川菜源于四川、重庆地区,是中国最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四川、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境内江河纵横,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素称“天府之国”,为川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闭塞的交通,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加之湿热的气候,使川菜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独特风格。

川菜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封建社会之初,川菜即已处于启蒙时代。经两汉、三国、两晋之后,川菜已具雏形;大唐盛世,两宋文明的培育,已使川菜的烹饪技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锦官城东多水楼,蜀姬酒浓消各愁。群来忘却家山道,劝君莫作锦城游。”足以说明当时成都饮食业的发达。明末清初,辣椒的传入,又为川菜风格增添了最浓重的一笔;到清代中后期,川菜已以其鲜明的特色播香于海内外。

麻辣添香重庆火锅(图)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也许就是火锅的雏形吧。《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中国陶瓷史》中介绍的“樵斗”,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温食,可能是暖锅的原型,东汉的墓葬中已有出土。北齐的《魏书》中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可能是当时火锅一类的炊具。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五熟釜”,锅中分五格,可调五种味道,很像现在的“多味火锅”。1984年,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画中绘三个契丹人席地而坐,围着一个火锅,有一人在涮羊肉,画上有桌,桌上放着两个盘子,还有酒杯、酒瓶、羊肉块等,描绘的是我国辽代人涮羊肉火锅的情景。

真正有记载的是宋代火锅。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

《美食中国面面有道》 第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