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8部分 (第1/4页)

公主站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具体来讲:在说沙龙时,BBC惯用的修饰通常为“极端右翼”、“退役将军”等,“这明显带有战争色彩,有贬义化倾向”;在描述犹太定居点时,BBC使用的词汇是“非法”和“被占”领土,不是以方更倾向于的“争议性”土地。这种报道后果,使以色列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舆论面前受到损害。

其实,BBC的“失误”,几乎是所有国际媒体对巴以报道的“通病”,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要知道,一些###国家在用耶路撒冷电头发稿时,还说“发自被占领的耶路撒冷”。以色列拿BBC开刀不过杀鸡儆猴而已,这同现在要“审查记者”甚至“驱逐记者”如出一辙。

犯规的媒体远不止BBC一家,另一媒体巨擘——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也曾迭经“险境”。以官方认为该台节目“偏袒”巴勒斯坦,一度决定将其剔除出去。最后,CNN做了一些工作,其多位新闻主管专程来以色列与沙龙进行商谈,作为平衡, CNN随即播出了一个以色列自杀性爆炸受害者节目。风波方化险为夷。

记者的职责是报道事实。巴以问题错综复杂,不排除确实有些报道有欠平衡。但如果遭到绝大多数媒体非议,那么该反省的就该是沙龙政府了:为什么提供了那么多批评的话题?以安全为借口,拿记者来撒气,用以色列主流媒体《国土报》的评论来说,是在滥用公权。

以色列的舆论保卫战,如同沙龙称为了安全修隔离墙一样,正走入误区。这非记者之福,更非以色列之福!

25。沙龙、阿拉法特恩仇录(1)

1998年,美国,两个老对手一生中唯一一此会面

作为一个典型的强者和弱者间的对抗,“以色列的恺撒”沙龙总是追击者,屡战屡胜;“不败的阿拉伯将军”阿拉法特总是不断后退,屡挫屡战。与戏剧性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同,经历了太多仇怨的两位老人,已不可能存在双赢。

而今,阿拉法特已经故去,没有了阿拉法特这个对手的沙龙,又将如何……

千万不要低估沙龙。对于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佩雷斯、拉宾不愿下手,内塔尼亚胡不敢下手。为什么?因为国际公认,杀亚辛,必激起报复万千,以色列将自掘坟墓。但2004年春,沙龙一声令下,亚辛死了,清晨发出的导弹将他的轮椅和肉体炸成粉碎。

沙龙手狠,干净利落,且牢牢掌控局势。哈马斯只能空发报复言论。

下一个目标是谁?沙龙鹰眼圆睁,盯上了与他斗争了一辈子的老对手。他说:“阿拉法特并不安全”,“不对阿拉法特动手的承诺已经失效”。

风暴之下,已步入人生最后黄昏旅程的阿拉法特毫无退缩,当着我和其他记者的面,老人颤抖的嘴唇说:“我们是高山,绝不会被狂风撼动。”他说:“死也要死在这片土地。”

即使病重,他拒绝离开医疗条件简陋的巴勒斯坦。因为沙龙正希望他离开,给他的是一张“单程机票”。直到沙龙害怕担上“害死阿拉法特”的罪名同意让他安全返回后,阿拉法特才决定,前往法国治病。

“以色列的恺撒”vs“不败的阿拉伯将军”

身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袖的沙龙和阿拉法特,他们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部巴以恩仇和斗争史。其中高潮迭起,腥风阵阵,荡气回肠同时,不禁也让人叹惋声声。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东正逢乱世,阿拉法特在开罗成为一学生领袖,慷慨激昂组织反以斗争。从行伍中崛起的沙龙,则于1953年创建并领导了臭名昭著的101特别分队,以恐怖对付阿拉伯人的恐怖。

1959年,阿拉法特建立巴解组织法塔赫,开始其领袖生涯,指挥对以色列的“革命恐怖袭击”;沙龙则从伞兵旅长升为坦克师长,在“六日战争”中挥师攻入西奈半岛,建立赫赫战功。

作为一个典型的强者和弱者间的对抗,“以色列的恺撒”沙龙总是追击者,屡战屡胜;“不败的阿拉伯将军”阿拉法特总是不断后退,屡挫屡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无奈,战争困扰中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尤其如此。犹太人似乎赢得了每次战争,却注定无法征服数以十倍计乃至百倍计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如汪洋大海包围着犹太人这片孤岛,却注定无法将这有限的犹太人驱赶进大海。

“六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沙龙受高层指派,暂时脱下戎装,周游世界,前往非洲后方,堵截对巴武装的支持;阿拉法特则化装成医生或牧民,潜回约旦河西岸,继续组建武装部队,开

《和沙龙一样的词》 第2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