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1部分 (第1/4页)

不言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海人民所真正需要的。孔和尚不认为上海人天生缺乏幽默细胞——上海人本来也都是天南海北的外地人嘛——而是百年来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担负的沉重任务使得上海人难得轻松。毛泽东时代,东北三省曾经创造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产值,东北人觉得很牛。而上海一个市,就创造了全国六分之一的产值,这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也是精打细算省出来的,所以,我从来不嘲笑上海发行过半两的粮票。只要是毛泽东时代生活过的人,谁没得过上海的好处呢?如今,上海人开始休闲了,舍得花380元去听周立波而且捧周立波了,这就给了周立波一个百年难逢的契机。周立波表演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基本功要多深和会学多少方言、会唱多少戏曲,而是敢不敢批判当下的黑暗现实。二人转在北方到处受欢迎,其中确实有些低俗的因素,但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二人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有什么是二人转演员所不敢讽刺不敢糟蹋的,这就给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发泄愤怒的空间。而周立波迄今的节目主要还是一些不痛不痒的生活讽刺,特别是暗含着大力歌颂改革开放、欢喜赞叹今非昔比的主旋律,政治立场基本正确,相当于一个上海市政府的“滑稽托儿”,或者说是“政府白相人”。这一方面不能使观众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艺术构思和创造。把周立波的节目分解来细读,几乎没有什么独创性的笑料和一针见血的包袱,都是连一些普通主持人也会的短信水平的幽默,让人稍微一乐而已,心里的感觉是“这位哥们还行”,给80分吧勉强,不给80分吧又不忍。其撞击人心的效果,非但比不了东北的二人转、京津的相声大鼓,也比不了巴蜀的龙门阵和江南的评弹,听那台下的笑声,多不够爆,用钱钟书的话说:跟着笑的居多。节目中普及一些知识当然也好,但是那种大路货的知识很有可能隐含着错误。张口闭口不离市场经济和股票房子,就跟上海高考作文题“金融风暴中的我”一样,未免也太掉进钱眼里了。如果周立波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针对主流文化、上海文化的批判色彩,哪怕敢于解说两句“瓮破公如瓦,闸开甲落门”的典故,则必名垂当代中国艺术史矣。

孔和尚是东北人,这番话可能会让上海朋友疑心有点不公正,那俺就引用一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文化大师之言来助阵吧。余秋雨先生在《关于赵本山的表演》中高度称赞赵本山是“当代杰出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并总结赵本山的艺术成就有四:宏观的喜剧判断能力,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余秋雨谈文化,好几个人给他挑错,但戏剧是余秋雨的本行,他对赵本山的这番评价,可谓是高屋建瓴,洞若观火。希望周立波不要满足于当前的本地上座率,不要满足于在沪语的一亩三分地独步翩跹,更不要在乎上不上娘希皮的春晚。不论自己艺境的提升还是今后带徒授艺,倘能在余秋雨所说的这四个方面潜心精进,那就真的是前途无量了。

。 想看书来

第八章 记殷占堂先生(1)

番茄为什么这样甜?

2007年的金秋,在林祁博士东京的家里,当我接过大名鼎鼎的“爽健堂”堂主的名片时,读出上面的“殷占堂”三个字,脑子里立刻创作出一条谜语:番茄为什么这样甜?番茄一般都是酸的或者酸中带甜的,那么为啥这样甜呢?你说为啥?——因为蘸了糖呗!于是,我就记住了“因蘸糖”这个名字。

很多同学亲友称赞我博闻强记,阿忆等人,还编造了孔庆东过目不忘的神话。其实我的机械记忆力并不好,电话和门牌一般记不住,能记住的东西,大半都靠着“形象记忆”。特别是人,往往跟一个人已经很熟了,却仍然管老鹿叫老马,管老桑叫老槐。所以,我喜欢用人名编谜语或者开玩笑,这样,我就记住了大部分亲友熟人的名字。不要以为俺这是不尊重人啊,连我祖父的名字,俺也是照开玩笑不误的。我爷爷叫“孔昭礼”,多么大气的名字,是给当宰相预备的。可是俺小时候弄不明白其深奥的涵义,于是就叫他“孔笊篱”。笊篱是捞饺子用的,一听就特别亲切解馋。我祖父虽然操着山东腔骂我“妈了巴子,没礼貌”,但据我观察,他老人家其实并未生气,反而为他的孙子能够把他跟饺子联系起来暗自得意呢。

当然,我用很多人名开玩笑,是并不告诉当事人的。殷占堂先生也是如此。我开始叫他“殷老师”,后来就径称“老殷”。老殷是干什么的呢?一言难尽。他是电视人,他是作家,他是画家,他是外交家,他是慈善家,他是教育家,

《四十五岁绝经正常吗》 第1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