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科幻小说的寓言源头,主要是西方的乌托邦小说。在这些小说里,哲学家们虚构了非常完整的异域世界。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1516),它成了此类作品的代名词。其它还有佛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新大西洲》(1627)、康帕内拉(Campanella)的《太阳城》等等一系列作品。在俄罗斯,1769年出现了马莫诺夫创作的《贵族哲学家,寓意》,这部被前苏联科幻界视为本土科幻小说最初萌芽的作品也是一部乌托邦作品。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乌托邦小说在情节和人物上使用笔墨极少,大段大段的篇幅都用来描写虚构世界的整体面貌,介于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之间。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完整地构造了一个虚拟的背景。这也是后来科幻小说的主要特质:科幻小说是一种以描写环境,而不是描写人物为主的文学作品。
单从塑造异样环境这一点上讲,“乌托邦小说”与“伪旅行小说”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着意于表达作者的哲学和社会理念,而后者的主旨是猎奇,主要笔墨用在情节和人物上。
除了这类构造出完整幻想世界的作品外,前辈们还创作出了其它一些超现实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它们中间有些也可以算作科幻小说的前身。比如哲伏尔泰创作的《微型巨人》。作品中,高达十二万英尺的外星人来到地球,逐渐与地球人沟通,并嘲笑地球人低下的智力。这些作品虽然意在比喻而非技术细节,但在创作手法上与今天的科幻文艺极为接近。其中,法国哲学和文学巨匠伏尔泰(Voltaire)的《米克罗梅加斯》已经写到了太空漫游。
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游记》也是一部科幻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甚至,如果把它的出版视为科幻文学诞生标志也无不可。只不过《弗兰肯斯坦》的标志性地位已经约定俗成了。)在这部分为四卷的游记里,前两个部分,也就是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直到如今,巨型或者微型外星人,仍然不时出现在科幻小说里。
后面两卷“飞岛”和“马国”两个故事流传程度不广,但正是这后两部分,更接近现代科幻小说的风格。斯威夫特笔下的“勒皮它飞岛”是一个直径几公里的岛屿,用一个巨大的磁石当作动力源和方向调整装置,可以不间断地在天空中飞行。后来,日本卡通作家宫岐俊甚至直接将这个故事发展为科幻卡通片《天空之城》。对于生活在十七世纪的作者来说,用磁石而不是发动机为动力,也属于非常自然和大胆的科学幻想。
在“马国”的故事里,马形生物“海因”是当地的智慧种族,而人类则是野兽。主人公格列佛流落到马国,被混杂在“人兽”中。他必须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也拥有智慧,并且赢得尊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马国文明”对比“虚伪的英国文明”。三百多年后,法国作家彼埃尔居尔的《猿猴世界》也使用了类似的题材,并成为当代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一。
第三节:科学文艺的源流
到了十六世纪,近代科学逐渐形成,一些科学家尝试用文学之笔,抒发自己对科学的爱。自然而然地催生出更多的科幻文学萌芽。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KepierJohannes)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二章:早期探索者(1)
第一节:欧洲的拓荒者
《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在主流文学界的地位很一般。在一部主流文学史中,她(如果能被记录到的话)仅仅只被看作是诗人雪莱的知音,似乎她的价值仅仅在于给雪莱以精神支持,或者,在雪莱去世后写一些纪念他的文字。但在全世界科幻爱好者中,玛丽雪莱却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因为正是她写下了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姐妹兄弟五个居然都不同父不同母。她有一位学者父亲,曾经创作过《政治正义论》的葛德文。母亲玛丽伍尔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也是一位作家。书香门弟出身的玛丽雪莱自幼便有很好的文学功底。
不过,光有传统文化的底子,不足以创作出优秀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对科学的兴趣,无疑来自大诗人雪莱。象许多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雪莱
《科幻电影大全》 第4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