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0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要了解香港科幻,必须知道香港(包括台湾)出版业和大陆的不同。首先要知道,繁文版和简体版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大陆读者一般只会阅读到港台两地作家的简体版作品,他们必须要知道,这些作品最初是给繁文版市场写作的。由于版权方面的问题,简体版对港台作家来说,很难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市场。倪匡在大陆几乎分文未得,黄易售给大陆的版权堪称贱卖。直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哪个港台作家,仅凭给大陆市场写作而成功。所以,大陆几十万、上百万册的倪匡小说、黄易小说发行量,对他们来说几乎毫无意义。当港台作家展开纸笔、或者打开电脑时,他们只能考虑当地读者的口味。

而繁文版又是一个狭小的市场。使用人口不过数千万,仅及大陆一个省。在这个市场里,一本书如果达到一万册,就堪称畅销书。而在大陆,即使达到十万册,仍然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事实上,到了九十年代,即使倪匡的新作,往往也就发行千余册左右。

因此,即使繁文出版物的价格通常为大陆的近十倍,但一个繁文版市场的作家如果单靠畅销书版税,很难成功,甚至不能维持生活,不能提供写作上的简单再生产。他必须加大创作量,以多取胜。所以,我们会看到繁文作家们的创作量与大陆作家相比,总是达到惊人程度。不仅科幻,武侠、言情等商业文学莫不如此。一个作家创作几十卷上百卷的作品很是寻常。

另外,港台出版界还有个租书店市场。就是出版社出版某个系列丛书,以租书店为主要顾客,而不是直接卖到最终读者手里,租书店再从读者里收租金。这样便形成了类似于报刊上的准连载小说。说它们是连载小说,它们却都以图书的形式出现。说它们是完整的图书,它们并非一个作品出版成单一的书,而是切成几册、十几册,每册数万字。每月推出一到两本,这样反复调读者的胃口。这种作品往往被拉得很长。黄易二百万字的《寻秦记》,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台湾目前最长的一本小说叫《魔龙传说》,字数多达六百万字。正是出自这种租书店体制。(估计在日本也有类似的租书店市场。日本女作家栗本薰多达一千万字,创造世界记录的科幻小说《豹人英雄传》可能也是在这种市场机制下涌现的。)

无论是倪匡那样以作品种类多为特点,还是象黄易那样写长长的租书店小说,肯定都违背了文学的基本规律。作品免不了粗制滥造。他们的许多作品,几乎没怎么修改,付印时还保留着初稿的痕迹。但如果以此来怀疑作者的实际水平,并非中肯的见解,因为那是繁简体市场割裂的必然结果。一个大陆作家如果能出版一本发行量百万册的小说,几乎可以供养一生。而写作耗时则不过数月。这个优势到目前为止,是港台作家无法拥有的。

再有一个背景,就是繁文市场里科幻迷的绝对数量无法与大陆相比。单独考察,两岸三地“铁杆”科幻迷占人口的比例都很少。但在大陆,他们的绝对数量已经能够支撑起一个科幻市场,允许作家写作较为纯粹的科幻小说,而仍能保持起码的发行量。但是在繁文版市场里,写作纯粹的科幻小说必败无疑。以黄易为例,他十分熟悉科幻小说,曾经立志于创作纯粹的科幻,但后来还是不得不改弦更张。

所有这些背景,是单单读简体版港台科幻的大陆读者不清楚的。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又很难理解港台科幻的特点。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缘系东方之珠(2)

第二节:“倪幻”!

二战之后,弹丸之地香港尚未有自己的科幻原创,主要翻译外国的科幻名著。包括《基地》、《火星之沙》、《双星》、等等,但翻译质素参差,除了少数佳作外,对翻译作品的选题也缺乏眼光和系统。另外还零星出现过一些在翻译中加入修改的作品。不过一直没有普及,受众面狭小。

进入六十年代,倪匡挑起香港科幻的大旗。他的作品数量巨大,并使科幻这种文体通俗化,本土化,迄今为止,倪匡仍然是全世界作品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华人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令港台两地不同层面的人士认识了科幻小说,在普及科幻这个文体方面具有相当意义。在倪匡称雄的年代里,“卫斯理”几乎成了科幻的代名词。

倪匡,本名倪聪,原籍浙江宁波,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 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是自学成才的职业作家。倪匡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作品,除科幻小说外还出版有许多武侠小说。鼎盛时期的倪匡,与武侠作家金庸、歌词作家黄霑、美食文章作者蔡澜并称为香江四

《科幻电影大全》 第7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