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6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除了直接预言或宣示主题外,某些自设逻辑还负有使情节更精彩的作用。它往往给时空加上了许多限制,使角色必须在这些限制中完成任务。比如田中芳树在《银河英雄传说》里,人为设定了类似“三国”的银河政治图景。从银河帝国到自由行星联盟之间,由于存在着大量危险宇空,只有“伊谢尔伦通道”和“费沙通道”可以经过。这和天文学对银河系实际情况的描述完全相悖,但却是作者叙述故事所必须的。

再比如,刘慈欣在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里,虚构了一个完全由孩子组成的世界。要形成这样的世界,必须“杀掉”所有的大人。于是,作者虚构了一次超新星大爆发,由爆发形成的辐射杀死了所有十三岁以上的人。但又不是让他们突然死亡,而是令他们慢慢死去,好有一段缓冲时间,将成人社会保留下来的知识经验传递下来。为什么死亡年龄确定在十三岁?而不是二十岁或者十岁?为什么成人们在临死前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没有集中力量研究出医疗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去培养下一代?当然,小说本身就讨论过这些问题。但是对不起,这是作者的自设逻辑,它就是要这样设定,才能把故事导向作者预定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自设情节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往往不是从成功的地方看到的。因为成功的自设逻辑天衣无缝,以假乱真。而当作者把握不住情节,无法再写下去时,就会在改编自设逻辑上下手。比如,在《两个世界的战争》中,威尔斯将火星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技术差距描写得过大,不知道怎么收场,只好给出一个新的自设逻辑:火星人经受不起地球上的病菌,统统毙命!

在一篇科幻小说中确立自设逻辑的关键,在于“知识跳跃”。就是从现有的,真实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里,如何演化推导出自己假想的逻辑。知识跳跃是自设逻辑形成的过程,自设逻辑是知识跳跃的结果。

知识跳跃是一篇科幻作品“由实入虚”的门户,也是创作或研究一篇作品的入手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经典的科幻作品,就会发现,无论作者如何仔细、全面地构造作品的知识背景,在“知识跳跃”处必定是含糊带过的。因为在现实中,科学技术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又怎么能真正地解决它们?或者,有些问题,比如时间旅行,根本就不是科学的对象。作者更要模糊带赤。

至于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时,在这个地方应该会心一笑,知道作者就要开始“编”了。切不可对知识跳跃处的可能性深究到底。

判断某篇科幻小说中自设逻辑的水平,可以用“自洽性”为标准。“自洽性”是一个科学哲学的术语,换成通俗说法就是作者能否自圆其说。自圆其说的基础,是所有人都遵循的形式逻辑。比如,同一律、排中律等等。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科幻中的叙事逻辑(3)

第三节:公设逻辑

某些自设逻辑非常巧妙,赢得其他科幻作家的欣赏。他们往往共同发展它,完善它,于是就形成了一些“公设逻辑“。公设逻辑仍然是“设”的,就是说它们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们假定的。但确定这些逻辑的不是单个作者,而是一群作者。

在《超新星纪元》出版后不久,王晋康的《海豚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的序章竟然完全引用超新星纪元的序章。看得出,王晋康很喜欢“超新星”这个自设逻辑。但是,《超新星纪元》中有两个漏洞:超新星辐射仅仅几个小时,地球背面的人类应该能够躲过。另外,当时恰好在深井、深海下工作的人也可以躲过辐射。王晋康正是从这两处漏洞入手,写了一篇全新的故事。两位作者的两部作品使用同一个自设逻辑,它就成了一个公设逻辑。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就是典型的公设逻辑。笔者看到的以这个“三定律”为基础的科幻小说数不胜数,中外皆有。可以说,各国科幻作者和科幻爱好者已经将它视为一个科幻圈里不言自明的常识了。

另外一个公设逻辑的典型,就是“时间旅行”。它最初出现在威尔斯的小说里,是一个自设逻辑。威尔斯设想的是只能在时间中旅行,不能在空间中旅行的时间机器。后来的科幻作家们设计了“时——空”两用旅行器,比如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时间旅行车。台湾科幻作家方以庸发现了威尔斯设计的问题——地球、太阳系和银河系每时每秒都在运行,时间变动必然有空间变动。于是他在《鹣翼》中设计了新的时间旅行器,令时间旅行家可以留在出发点。到了最近克莱顿的《重返中世纪》里,时间旅行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理论

《科幻电影大全》 第7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