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击水三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里虽然没有双涛园的美景,但是它却成为了梁启超一生中最为温暖的家,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圣地,更是一个处处洋溢浓浓亲情,其乐融融的幸福大家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为梁启超耳中无比奇妙的交响乐,让他心旷神怡,妙笔生花。
梁启超这样一位充满政治热情与爱国热情的领袖,却放弃了政治中的北京,而选择了在通商口岸的天津安家;让不少人迷惑不解,包括他年轻的儿子们。一天,正在上中学的颇具强烈民族主义的四子梁思忠鼓足勇气,问到了这个让父亲尴尬的问题,梁启超平和地给孩子们解释到:“别把私人的事情同国际事务搅在一起,除了我的家庭之外,我眼前主要关心的是我的图书室,我需要我的书,我必须使他们保持能用的状态,比起放在可能被某些愤怒的学生不明智的放火烧掉的易燃的宫殿来,放在附近的港口城市的外国租界里可能更安全些,而要使用这些书,我必须时时住在它们的旁边。”可见,梁启超开始真正地潜心学术了,对于学术的浓厚兴趣让他不得不关心书籍的安全,这也让他日后躲避袁世凯的暗杀提供了条件,让他的家庭始终在安全和温馨中度过。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3日,袁世凯政府通告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交战,宣布中立,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成为此时中国国内最强大的一支帝国主义势力,并开始妄想独吞中国,争霸亚洲,于是在8月,拒绝中国战区的建议,进攻青岛。
袁世凯看到日本的野心,但他希望能借助日本的力量来进行帝制活动,因此得到在日本政府如中国内乱,“愿助平定”的许诺后,袁世凯对日本开始一味容忍,妥协,退让,甚至出卖主权。9月2日,日本军队在山东半岛北部登陆,沿胶济铁路向德国侵占的山东半岛发动进攻,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利益,随后英军在崂山登陆,协助日军在袁世凯化定的“交战区”内击溃德军。1915年1月18日,日军扩大侵略范围,破例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妄图吞并中国。
阴风飕飕,吹醒了中国人民,激怒了中国人民。 梁启超在“饮冰室”中愤然而起,通过舆论对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政府发动猛烈抨击。以“似利箭,如枪弹”的文字痛斥日本侵略野心,谴责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他通过《京报》、《国民报》等报刊接连发表《中日最近交涉评议》、《中日时局与鄙人之言论》、《外交轨道处之外交》等十数篇,针对日本“保持东亚全局之和平”的谬论进行有力的驳斥,批驳日媒体“中国侮慢日本”、梁启超“忘恩负义”之说,梁启超针锋相对,说道:“我国今日所处何时何处何地;而敢侮人焉?”“侮慢”之说无从谈起,中国数十年来,遭难深重,受侮不少,教训可鉴,日本“保全中国领土”之说又怎能说服中国国民?而且“日本责吾济以安事猜疑”,为何不拿出实际行动来消除中国人之“猜疑”;表明其绝无侵略之心呢? 梁启超本着爱国之良心,批驳日本侵略者;竟然成了“忘恩负义”,不禁令爱国人士心寒。难道“引外人以扰乱祖国而始为报恩耶?”爱国竟然不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不得不令人愤慨!后来日报污蔑“北京报馆20余家,尽为德使所教唆”,甚至成了“德国机关报”,日报竟然认为中国舆论,中国知识界竟然可以被金钱所购买,这是对中国人格的极大侮辱,梁启超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讽刺日本道:“何妨试以此数或倍此数之金钱购买,看看效果如何?”同时警告日军,“中国虽然落后,但反抗侵略的精神不会丢,凡以无礼加我者,无论何国,吾皆敌之。”梁启超的文字意正辞严,犹如炮弹般射向敌人,表现出中国人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掀起一股反帝反复辟帝制的舆论浪潮。
然而,陷入帝王没梦的袁世凯不再理会梁启超的言论,甚至派人劝阻梁启超不要再浪费笔墨,加快了封帝步伐。1915年起,袁世凯开始发表“授卿令”,恢复封建时代的祭孔典礼,恢复清帝排场,肆意践踏共和成果。
此时,梁启超看到袁世凯倒行逆施行为势在必行,便借考察沿江各省司法教育事业的机会,以回乡为父亲祝寿为名,“金蝉脱壳”,南下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联合反帝制力量。临行前,他写信给袁世凯详谈国内情形,忠告袁世凯“逆世界潮流以自封,其究必归于淘汰。”愿袁世凯能够悬崖勒马,“稍捐复古之念,力为作新之谋”, 信中的语言如利剑词锋,似爱似骂,谴责袁世凯强奸民意,倒行逆施,背叛共和,欲毁中国于其手。
4月29日(古历三月十六),是梁启超父亲莲涧先生梁宝瑛的66岁大寿,梁
《梁启超传记类型》 第1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