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部每年太仓岁入银才四百余万两,加上“辽饷”加派五百二十万两,也不到一千万,而熊廷弼要调兵三十万,年需兵饷一千二百万两,从何而出?明臣多因饷费兵冗苦累全国而担心,纷上奏疏。御史徐景濂奏称:“如兵必满三十万,饷必盈千余万,而后大举,几阅春秋,恐点铁无术,饥寒溃敌,更可寒心。”《明熹宗实录》卷十四。刑科右给事中孙杰疏言:“且往年兵议十八万,饷议七百万,尚苦不凑,今兵需三十万,饷需一千二百万,恐竭中国财力不足供也。”《明熹宗实录》卷十六。
庞大的军费,怎样筹办?天启元年九月,署户部事左侍郎臧尔劝,奏上理财疏,提出十项建议,主要是从皇帝、王公贵族及军民身上打主意,要将年供内库的金花银一百万余两,拿出一半,解充辽饷,要叫岁禄八千石以上的亲王、岁禄六千石以上的郡王,将其超过的禄米捐助辽饷,要增加崇文门、北新关等所收税银等。这直接损害了帝王的私人利益,熹宗当然不会采纳,结果困境无法摆脱。
军饷浩繁,民力难支,广征兵士,亦祸害无穷,四川、贵州相继发生征兵激变之事。天启元年七月,科臣明世举捧檄起土司兵援辽,“诛索无厌”。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令土目带兵一万,诣重庆点阅,巡抚徐可求置之不理,谩言兵少,土兵伺候月余,“汹汹思乱”,而可求却滥施淫威,杖责头目,并欲“尽黥土兵之面,以别记验”,土兵忍无可忍,杀巡抚、道臣、知府、推官及总兵、参将一百五十余员,奢崇明随即兴兵,踞重庆,围成都,“川东、川西、川南四十九州县望风瓦解”。
第二节 西征广宁(6)
十二月,内阁首辅叶向高,以熊经略主守,反对速战,力言必集兵三十万,才能进军,致书廷弼,十分忧虑地说:“承教,辽事未可战,自是确论。然须当讲求三十万兵,势必不能集,海内坐此,骚动已极,若征调不止,其祸变恐不但蜀中,即使保得广宁,复得辽阳,而天下事亦已去矣。”王在晋: 《三朝辽事实录》卷六。果然,第二年二月,水西土同知安邦彦起事于贵州(延续了十七年);五月,白莲教徐鸿儒举义旗于山东,各地兵变频仍。不久,又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明廷即将崩溃衰亡,叶向高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确有真才实学,熟知敌情,善于用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所上主守的正确方针,得不到朝廷的赞同,反因直言得罪了言官及兵部尚书张鹤鸣,失宠于明廷,被排挤,缺兵少将,一筹莫展,而夸夸其谈,巧言诡辩,腹中空空,不知用兵为何物的王化贞,却以速战速胜论,骗取了明廷的信任,独掌辽东军务大权,终于导致广宁失守。这场“经抚不和”之争,以及王化贞的得势,熊廷弼的闲置,最集中、最有力地表明了,明王朝确是腐朽万分,不能挽救辽东危局,无法抵挡金兵的进攻了。
三、 轻取广宁
天命七年(明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统八旗劲旅,西征广宁,二十日,围西平,二十一日取西平,大败明军于平阳桥,二十四日入广宁,明金第三次大战又以明朝惨败而结束。
明、清官员、史臣,以及近人论著,多认为此次明朝的失败,是由于“经抚不和”,此说虽然不无道理,但并未抓住实质问题,没有找出关键因素。经、抚不合,熊、王二人及其同僚好友,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彼此舌战笔战,争输赢,定是非,比高低,互相攻击,固然对用兵有些影响,但并不能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总观当时战局,熊廷弼已失去主管辽东的大权,一切以王化贞之意为进止。王掌握了用兵之权,甚至在广宁失守前夕,明廷已决定升王为经略,让他名正言顺地独主辽东。因此,广宁之战,经略熊廷弼已不能过问军事,纯由巡抚王化贞主管,实际上是王化贞与努尔哈赤交战,是对王的战略、战术及其指挥才能的严峻考验。战争的结果证明,这个自命不凡的王化贞,虽被明廷吹捧为不畏强敌的大丈夫,独守孤城保全河西的大豪杰,力挽狂澜誓死报国的大忠臣,原来却是一个不懂兵法的门外汉,大言不惭哗众取宠的骗子,游手好闲不理军务的懒人,并且还是一个胆小如鼠见敌即溃的逃将,他的错误用兵方针和拙劣的领导才能,正是直接造成明军惨败的根本因素。
辽东巡按、监军御史方震儒,在战后上奏说,明兵之败,是因撤广宁、镇武之兵,调往西平,与金兵交战,使得广宁空虚,人心汹汹,河西失守。此说亦难成立。王化贞本来一向主张进击,不重防守,但几次出兵浪战,皆未成功。大战之前,军情严
《清朝兴于孝庄亡于慈禧》 第2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