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一半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音乐是艺术中最抽象的一种,近似于西方欧美现代派的象征主义诗歌,当你用钢琴演奏一种旋律的时候,与其说是在传达一种思想,我觉得那更像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灵在纯粹卸防后留在记忆中的婴儿的*,钢琴师的生命就是这样传达的,也只能这么传达,音乐是他生命的一种属性,所以二者不可分割,唱片是物质世界的文明产物,与淳朴的心灵相悖,也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如果一种裸露的本真的生命形式被高度复制,那么她就失去了本真的形式和可能,因为“真”的潜台词是唯一,钢琴师是唯一,他的音乐也是唯一。
然而,音乐又是流动的,没有一刻停留,停留的不是音乐,而是无休止的重复的噪音,这也与钢琴师的生命体验一致,音乐是一种漂泊,相信我,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漂泊,但对我们来说,大多数人是不如钢琴师的……
海洋,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潮起潮落永不停息,就像是在和月亮谈着一场粘粘的恋爱,海洋似乎是在重复着一种故事,一种循环,永远用一幅深沉的面孔,万股如斯的注视着人世沧桑,没错,海洋是动的,但远比纷繁的人类自然稳定得多,所以钢琴师不愿下船,因为他想寻找一种确定性,是的,的确是一种确定性,只不过在别人的眼中,那种确定性被世俗的人类称之为“漂泊”,但只要仔细想想,我们就会了解钢琴师的勇气和智慧,他的漂泊是确定的,因为他的精神始终有一种明明白白的归宿,自从他出生那天起,就明明白白的归宿,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名字(1900只是一种时代的象征性反讽),毫无疑问,这一情节象征性的剪断了他与世俗的一切联系,当然,也包括爱情……但也正因如此,他确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意义上的真实存在,好吧,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的本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去,这里的“我”,就让我们称他为人类吧,遗憾的是我不能给出回答,但我可以明确的是,这个“我”的概念在定义中绝不会包含:华丽的别墅,紫罗兰的香水,精致的午餐和一切一切世俗的后于“我”出现的所谓人类创造物,这个“我”的定义,必须舍弃这些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俄国东正教的理念来理解这个“我”的本质,那就是:对精神的追求,对世俗关系的弃绝(包括:物质,金钱,香车,美女……)。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得出结论:真正的“我”也就是人类,应该是脱离一切世俗关系的本真状态,也只有在那种状态下,关于人的定义中,只剩下一个主导因素了,那就是创造他的自然,从泛神论的角度讲,也就是God,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时人是确定的,稳定的,不会像钢琴师所说的那样,陆上的人,太迷惘,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也没有方向,所以我对他们并不羡慕,那不是我要的生活。不如让我翻译一下,钢琴师的话,钢琴师其实是在说,陆上的人被太多东西迷惑,所以他们的精神一直在漂泊,而我不想漂泊,我想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确定性和皈依性(在这里就是指音乐和大海,因为二者是同一的,大海属于自然,是创造人的条件,而音乐是出自于钢琴师自己的,所以也不是异己的),不是精神的漂泊。好了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笔者认为:我们认为钢琴师在漂泊,其实只是外化的漂泊,是物理的漂泊,是肉眼凡胎的产物;而我们自己其实才是漂泊者,精神的漂泊者,因为我们不具备钢琴师的确定性,因为现代人,也就是1900年代的人,在这个多事之世纪,被太多事物所迷惑,所以失去了自己,笔者不得不承认钢琴师的深刻,想想吧,一战、二战、原子弹、冷战,没错我们的确为这种迷惘和困惑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因为我们不确定,因为现代人失去了自我,因为我们变得肤浅,不再具有形而上的深刻……
然而,钢琴师的深刻,并不意味着,他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有过爱情之吻,被自己那曲“柔情似水”的撩拨,因为爱情其实同样没有破坏确定性,因为:爱情本质上属于人的生殖欲望的满足,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论艺术家的一切创作都是,性本能的升华,其动机就是本我的合法化和发泄化,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爱情,也就没有艺术。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宗教层面更深一步理解这一问题,在西方《圣经》的《创世纪》中,上帝“明确指出”:女人是从男人的肋骨中来的,男人和女人要融为一体。好了,其实,我们还可以再深一个层次,宗教其实只是自然的原始域中的一小部分,所谓原始域,其实也可以被称为地母,混沌,瀛海,这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不同民族的神话中称呼不同,其实都是说生命的本体之起源,宗教其实只是
《新余》 第2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