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7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海的山东路、福州路转角处,有一座名为“息楼”的三层楼房,是80余年前《时报》主笔与教育界名流(多为中学校长)聚会的场所。由于同乡陈景韩的介绍,史量才得以兼任《时报》主笔,并成了息楼的座上客。这些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编务、教学之余,在这里议论国事,痛斥朝政,有时商讨教育救国问题,争论十分热烈。

在上海的南阳路184号,那时还有一座三层楼的西式建筑。这是张之洞的幕僚赵凤昌建造的。它大厅中挂着张之洞所题的“惜阴堂”横匾,因此人们就把这座建筑称为“惜阴堂”。在革命风云笼罩下,清王朝摇摇欲坠。“惜阴堂”却门庭若市,以君主立宪振首领张謇为核心的江浙两省知名人士频繁地在这里聚会。他们为清廷出谋划策,主张君主立宪,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反对用武力推翻清王朝。史量才于“惜阴堂”后期也来办点事,主要是记录讲话,整理文稿,同时并与陈其美等同盟会人联络。当时的史量才满怀教育救国的热忱,不愿参加同盟会;但对立宪派的那一套,他也不赞成,认为必须推翻日益腐朽的清王朝,所以也一直未加入立宪派。

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陈其美等人,拟借蚕桑女子学堂为据点攻打江南制造局。史量才慨然允诺。后因情况变化,预定计划未能实现,但也足以说明史对革命的支持和同情。

1911年11月,江、浙、沪等十几个省市先后光复独立;张謇趁机建议江、浙、沪三地都督发起召开各省联合会议,共商国是,组织中央政府。史量才曾奉命为之奔走,在沪杭、沪苏之间多次进行联络。

上海光复后,史量才又受陈其美的委派,一度主持清理上海海关并任松江盐务局主任。为了替陈其美筹备款项,史量才风尘仆仆,往来于沪松之间。他办事精干,思想敏捷,深得陈的信任。但几年来的政治生活,使他对宦海望而却步。他的妻子又力劝他退出政界。好友黄炎培也要他离开上海,暂去苏州,相机行事。史量才此时已稍有积蓄,几经考虑,就以妻子病重,蚕桑学堂须全力维持为由,向陈其美提出辞职。此后,史量才转为较多地与张謇、赵凤昌等立宪派接触。这一历史渊源,导致后来史量才接办《申报》,走上了兴办新闻事业的道路。

1912年9月23日,发生了一件在《申报》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张謇、应德闳、赵凤昌、史量才、陈景韩等五人,以12万元的代价,向席子眉、席子佩兄弟购进《申报》,这天买卖双方的“合约”正式签字。10月20日,正式办了移交。史量才任《申报》总经理,陈景韩任总主笔。从此,《申报》这家由英商美查创刊于1872年的近代报纸,才真正摆脱了外国人的掌握,成为中国人自己经营的一张报纸,基本上代表着江浙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张謇、应德宏、赵凤昌都是当时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因为史量才兼任过《时报》主笔,在“惜阴堂”活动中为张謇等所赏识,所以得以加入;陈景韩任总主笔,亦以文笔犀利闻名。接办《申报》,实际上是张、应、赵三人出资,史、陈二人出力。

当然,史量才就任《申报》总经理,从他本人来说,也是避离官场、继续实现其“开启民智”意愿的一种选择。正如黄炎培后来在《史量才先生之生平》一文中所说;“先生独着眼社会事业,以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其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先锋。”

第二章 报业巨子史量才遇刺案(3)

1915年冬,正当史量才苦心经营《申报》的时候,《申报》的前股东、当时仍留任为《申报》经理的席子佩,突然向公共租界会审公署控告史量才等不能如约按期还款。租界当局袒护席子佩,《申报》的竞争对手、《新闻报》总经理汪汉溪又从中插手,史量才等败诉,《申报》被迫分期赔偿24。5万两银子。这时,张謇、应德闳、赵凤昌也无意办报,要求退出股份。面临着这双重的困难,史量才还是咬紧牙关,四出筹划,冀图使接办不久的《申报》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他争取到旧友,上海纱厂的巨子徐静仁的支持,由徐出面担保赔偿席子佩的巨款,总算度过了这个难关。此后,《申报》也就为史量才个人所有。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史量才经营《申报》费尽心血。一方面,他使《申报》以“民间报纸”的姿态出现,不卷入党派之争。他曾自述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另一方面,它尽力与对手《新闻报

《喋血刀锋立即播放》 第2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