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诤糜巡�g向他投降后,毫不手软地以法杀之,这样的人,能被义愤所激吗?最大的可能,是于禁揣摩准了曹操想拿青州军开刀而不忍心的矛盾心态,他替曹操出手给青州军一点颜色看。这样的人,每做一件事情,必定是理性的选择,必定要精心地策划。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于禁对青州军下手,是想在曹操面前出风头,在青州军告状后他不急于申辩而是忙于工作,是想在曹操面前出更大的风头。
宛之战中,于禁没像典韦那样杀敌,只靠勒卒、讨青州军、修工事三件作秀的事情,曹操“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一个“于是”,说得很明白,如果没有在宛之战中的出色表演,曹操也不会“录”于禁的前后功的。很多时候,老黄牛往往得不到提拔,那些对着主子摇尾巴的哈巴狗,往往备受宠爱。
三国第一大忽悠曹操被泰山第一大忽悠于禁忽悠了,曹操就在最关键的时候,把三万精兵交给于禁,让他去最关键的樊城,充当最关键的解围人物。时穷节乃现,当个人危险到来的时候,于禁再也不装给曹操看了,就现出自私自利的本质,投降了!就连昌豨,也被好朋友于禁忽悠掉了性命。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昌豨是一个皮球,你一打他,他就瘪了,你一松开手,他就鼓起来。
历史并没有记载昌豨是哪里人,《三国志·武帝纪》里,在记载曹操的伟业时,提到昌豨是“泰山寇”。那时做寇的,一般都是在自己老家附近,看来昌豨也是泰山人,和于禁是老乡。历史记载,二人还是老朋友。
这一天,小于和小昌在一起喝酒。小于说:“现在到处打仗,我们去当兵吧,最起码比做泰山挑夫强吧。”小昌连连摇头:“当兵还得为人家卖命,不如给自己卖命,我们拉一支队伍自己干吧!”于禁从一开始就显示了自己高度理性的一面,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理性的人生道路———从军。而昌豨,则因为自己随意而轻率的性格,做了一名泰山寇。
于禁顺风顺水地在曹操那里一路升官,他的朋友昌豨先是跟随了吕布,吕布失败后,昌豨投降曹操,曹操让他做了东海郡太守,昌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叛。190年昌豨揭开了反叛的序幕,曹操亲自出马把他摆平;袁绍被曹操打败后,昌豨又反,被张辽劝降。可是,不久,昌豨又反了,曹操派遣于禁征之,结果于禁在与老朋友的较量中失败,曹操就又把夏侯渊派去帮助于禁,昌豨投降。冀州平定后,曹操正捋着胡子喝大茶,突然得报:有人造反!曹操说:“莫非又是昌豨那小子?”汇报的人说:“主公英明!”
昌豨为什么如此喜欢反,又为什么如此容易降,史书无记载,想来是性格使然。陈宫杀了,高顺死了,张辽和昌豨是吕布势力的代表。张辽归顺后,安稳得很,一路提拔,让从吕布那里投降过来的人安心了不少。可是,昌豨习惯性反叛,就是一锅好汤里的老鼠屎,曹操却不敢轻易杀他,因为昌豨也代表着“吕布余孽”,杀了昌豨,兔死狐悲,原先吕布的人,例如张辽,就会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最不安全,曹操深知这一点。当初他逃亡路上,就是在内心感到极不安全的情况下,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留下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被《三国演义》窜改为挑战人类道德的“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因此,昌豨反反复复地反叛,似乎只是为了考验曹操对吕布降将的态度,所以他每次反叛绝不顽抗到底,曹操派来的将领表个态,昌豨就降了。因此,经过前两次与昌豨的较量,曹操也把握准了昌豨的特点,所以第三次就派去了于禁。昌豨喜欢投降,那怎么也得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去劝降啊。于禁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和昌豨是老乡兼朋友。
这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曹操派去了双保险:于禁和臧霸。臧霸也是吕布降将,曾率领过泰山寇攻打曹操。一个是老朋友,一个是老领导,昌豨这一次能不降吗?派臧霸和于禁去,曹操很明显是要他俩劝降昌豨,并且是让昌豨看看:别闹腾了,跟着我好好干,亏待不了你,你的老朋友和老领导在我这里混得都不差呢!
于禁此行,先劝降昌豨,先礼后兵,是一个对主子和朋友都能说得过去的做法。如果劝降成功,对主子是兵不血刃地完成任务,对朋友那就避免了兵戎相见。这是一个曹操高兴、昌豨乐意的结局。如果劝降不成,到时再打也不迟,最起码于禁能和朋友交代:我仁至义尽,是你逼我下手的。可是,于禁急于告诉曹操:主子啊,我对你太忠诚了,我为了你,可以舍弃一切,他昌豨算个什么啥!所以,于禁就“急进攻豨”。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儿简介》 第2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