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击水三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始就是打工仔,他没有资格要股份,因而太宗此言一出,他心里乖乖地明白了。而朱元璋和那些老兄弟不一样,他们都是在乱世中为了混口饭吃,以性命博前程,投入的都是相同的“血本”。无非在经营的过程中,朱元璋业绩更加突出,成了这一帮人的老大。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份产业名义上的董事长是小明王。突然有一天脱离了与小明王的君臣关系,朱元璋自己成了董事长,别的兄弟一下子成了他的高级打工仔。原来兄弟们拼死拼活把产业做大,都以为有自己的一份股,突然全姓朱了。朱元璋能不担心这些老兄弟有“非分之想”吗?
解读“狗烹定律”(2)
朱元璋创立明朝和刘邦与丰沛一带的兄弟创立汉朝非常相似。刘邦刚刚得江山后,还没有天下全姓刘的自觉,在宫殿里和老兄弟如在老家似地喝酒谈笑,叔孙通创建礼仪后,让他感觉到皇帝的威风。但大汉公司的产权还没有完全清晰,直到杀白马为盟,非刘姓不得为王的“铁律”出来后,公司才完全成了刘姓家族公司。《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可以反映历史上王朝的产权关系。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合伙做买卖。割据西南成立王朝后,关、张依然把朝廷当成自家的,所以让他们远离成都镇守边州。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建国方针下,蜀汉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产权问题被搁置了。如果刘备能北伐成功,光复汉室,该如何处置这两位兄弟?诸葛亮才智比关、张强百倍,但他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职业经理人,蜀汉没有他的股份,刘备可以向他托孤。如果刘备死在关、张之前,他能向两位有蜀汉股权的弟弟托孤吗?
秦朝之前,周朝是封建诸姓的,诸侯王有周王同族,也有异族功臣。这倒像个大公司,分了很多子公司,在子公司里面诸侯王自己说了算,周王无非是总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已。汉代消除异姓王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是独资公司,由皇帝说了算。即使是皇子封王,也是名义上的“独立董事”,很少有让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养自己的军队、设自己的官吏。汉代初期的“七国之乱”便是因为同姓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股份,认为可以把自己那份做大,最后控股,自己当董事长。明朝从朱棣以诸侯王的身份控股后,便让同姓的王只享有董事的名义,而不给实际股份,更不让他们参与公司经营,避免靖难之变重演。清朝以一个跨国公司吞并本土公司后,开始让大功臣吴三桂等人享受股份,吴被封平西王并能养兵选官。但这个股份只能给吴三桂本人,算是个新旧公司交替的过渡性措施,如果想将股权传给子孙继承,董事长是不会同意的。“削藩”是必然的,大清朝只能是爱新觉罗氏的独资公司。所以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手下有一帮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这些小兄弟帮忙,能耍了大清,当了民国大总统。理论上民国是一个国有大公司,大家有份,所以手下的旧部愿意给这个大总统即民国的CEO效力,可是他一旦要复辟帝制,当洪宪皇帝,把江山传给袁克定这样的残疾人,冯国璋等老兄弟想法就不一样了。好不容易有了民国,和老大哥袁项城之间有总经理和其他高管的等级之分,可以接受,而将民国变成袁家的独资公司,继续伺候你家儿子,给小袁当臣子,这些老兄弟就有想法了。袁世凯复辟后,蔡锷西南举兵,只是个反袁的引子,真正给他致命一击的,是那些北洋系众大将的反对。
北洋系众将领的反对在情理之中,已经有比独资的家族公司更好的选择,如上市的股份公司,谁愿意把股份都交回去,再变成一家某个人控股的独资公司?这样的话,众功臣的安全更没有保证,很难说不会得到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元勋的下场。
。。
叫花子的胃口越来越大(1)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这点老百姓都知道。叫花子当皇帝没什么稀奇的,在胜王败寇的中国古代,谁坐上金銮殿那把龙椅,就是受命于天,没谁不服气。比朱元璋早一千五百年的另一个和乞丐差不多的人——戍卒陈胜早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凡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大富大贵后,就会有很多传说,证明他生来就不是等闲之物。比如汉高祖刘邦,《史记》说他妈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就是说刘邦不是他爹刘太公生的,难怪项羽要烹太公,他还说能否分一杯羹。《明史·太祖本纪》说朱元璋出身没有刘邦那样邪乎,至少不是人兽相交生出的真命天子,而确是他父亲朱世珍的儿子,但也有神迹,说元璋的母亲陈氏“方娠
《东汉文臣太监》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