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四百三十五章 河套之战(十九) (第1/2页)

陈健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习俗,不是凭空形成的,其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些习俗不能够一概的斥之为野蛮不开化,而是要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而理解。

草原上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一方面逐水草而放牧,居无定所,一方面是落后的医疗和人文环境。

草原上的部落之间的仇杀更是家常便饭。

小部落更是毫无安全感,经常面临着被灭族和抓去做奴隶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只有那种能够有利于部落壮大的文化,才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如何才能保证部落的壮大呢?那就是多生男丁。

有足够的男性继承人充当战士和劳动力,部落才能够发展壮大。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的利用部落内女性的生育能力。

像寡母、寡嫂可能都是依然有生育能力的。

如果没有人娶她们,那么毫无疑问对于部落而言,这部分的生育资源就浪费了。

而如果是外人娶了,那么寡母和寡嫂留下的幼子,往往就很难保证得到很好的照顾。

于是最优的方案,就是让一大家人中的其他青壮年娶过来,这样还是一家亲,共同抚养下一代。

我们可以想象草原上有两个部落互相竞争,一个部落是按照中原人的规矩。

一个部落是按照草原的规矩,也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

毫无疑问,经过一两代人之后。

实行草原规矩的部落,会比第一个部落多出很多的青壮年男丁,从而在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久而久之,只有实行了这一套的体制的草原部落才能得以存活。

而相比之下,中原人口稠密。

对“充分繁衍劳动力和战士”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故而能够形成守寡、守贞的风俗,

投靠匈奴人的大汉奸,中行说是这么说的,是不是诡辩,姑且不去说它,但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狩猎和经营马、牛、羊、驴等牲畜为生。

生活上只食畜肉,常饮奶酪,衣皮革住毡帐,“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其勇悍善战贪婪成性,他们为了扩大地盘,到处掠夺奴隶,抢夺财物,成为汉朝初期的心腹大患。

匈奴有贱老的习俗,“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当汉使质问时,中行说说,汉朝人子弟上前线,父母难道不为他们准备好吃好喝的吗?得到肯定后。

中行说辩解,说匈奴经常打仗,而老弱者不能战斗,所以用家里的肥肉美味供养健壮者。

这是为了使年轻人打好仗,保护自己,这样父子才能长久相保。

而不是拘泥于一饭一肉,本质上与汉人送儿子上前线是一样的。

汉使又质问到另一问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

注意,是妻其后母,使者说当父亲死后,儿子娶后母,兄弟死,其妻子也被活着的兄弟所续娶。

言下之意与禽兽何异?中行说又辩解,说匈奴处于随时征战、迁移状态。

必须符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能被太多礼节约束,君臣从上到下采取简单有用的方式。

娶后母和娶兄弟之妻子,是为了保证血统不流失,这是重视宗法种族使然。

中行说反驳说,如汉朝虽没有父子睡同一毡房,娶后母及兄弟妻子之事,却由于礼而固步自封。

刻意于繁文缛节,使亲属日渐疏远,渐渐兄弟反目,甚至相互残杀,改朝易姓。

礼义的危害,使得上下交相怨望,可叹的是,你们见不及此,竟然不知危害之大!

这就是诡辩了,匈奴人为了争夺王权,兄弟父子相残,比中原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草原上自古以来有没有这样的规矩呢?这是肯定的,据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

匈奴人有这样一条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意思是说,匈奴人的父亲去世以后,继承家业的儿子,可以娶他们的后母为妻。

如果哥哥或弟弟死了,活着的男丁就应当娶下寡居的嫂嫂或弟妹。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这样一条在我们看来有些奇怪的习俗呢?

司马迁在

《移民圈子打拼了三十多年 让我总结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河套之战(十九)(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